spanclass洛阳,上千年的烦恼何处来?

珠樱塔,取自洛阳八小景“瀍壑珠樱”。摄影/郭佳盛 编 者按 在中国,没有哪座城市像河南的洛阳一样,曾以“中国”二字作为自己的别称。山、水、城、人,合成了洛阳在世人眼中的印象:不温不火,不咸不淡。 生长于中华文明最早的一片沃土,今天的
原标题:洛阳,上千年的烦恼何处来?珠樱塔,取自洛阳八小景“瀍壑珠樱”。摄影/郭佳盛编者按在中国,没有哪座城市像河南的洛阳一样,曾以“中国”二字作为自己的别称。山、水、城、人,合成了洛阳在世人眼中的印象:不温不火,不咸不淡。生长于中华文明最早的一片沃土,今天的洛阳却早已辉煌不再。每当人们掰着手指头,历数中国历史上几座公认的著名古都时,洛阳虽不至于缺席,但也总是眉目不清,永远不会被首先想起。千年帝都的文化地位固然无法撼动,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名望也经久不衰,曾经几度风光的洛阳,今日缘何总是在“第二把交椅”的座次上逡巡徘徊?⊙文章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地道风物(ID:didaofengwu)。“地道风物”是来自《中国国家地理》。旗下的原创内容公众号,这里汇聚了一群热爱山川美食的人,立志于“寻访最佳物产、捕捉匠心民艺、分享最本真的生活方式。”换个角度看洛阳▼▲老君山,原名景室山。相传老子曾来此清修,唐太宗在位期间便将之易名老君山,成为中国北方道教的圣地。摄影/王煜文▲老城东大街的居民日常生活。摄影/郭佳盛(小盛)▲汉唐陶俑。摄影/郭佳盛(小盛)▲雪落白马寺。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是中国第一古刹,也是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现存的建筑多为元、明、清三朝的遗存。摄影/王煜文▲丽景门,最高点的南北两侧,有象征着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十三根描金龙柱。摄影/曾宪平洛阳城:口含金汤匙的“千年老二”『一屁股坐在“天下之中”』▲老城夜市。摄影/王煜文▲开元湖音乐喷泉。摄影/王煜文中国有句俗语,“屁股决定脑子”。受儒家伦理影响的中国人,终其一生都在摸索自己的位置感,当然,由海量中国人云集而成的中国城市也不例外。▲伏牛山,状如伏牛,因此得名。伏牛山是秦岭东段余脉,山势险峻,规模巨大,是河南省最重要的山脉之一。摄影/郭佳盛(小盛)洛阳的“腚”坐落在一个广受帝王青睐的位置,在冷兵器时代,有险可守是统治者建都选址的重要条件,洛阳四周有关山险隘,进可攻、退可守,自古就有“河山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所以东汉傅毅在《洛都赋》中盛赞洛阳:“被昆仑之洪流,据伊洛之双川,挟成皋之岩阻,扶二崤之崇山。”加之山环水绕之中,还有一块河渠密布、肥沃富饶的伊洛盆地,粮食产量可观,为这里密集的人口提供了保障。▲涧西区,洛河两岸。摄影/王煜文▲洛阳北部市郊,田地错落分布。摄影/陈达航另外,洛阳位居中原,从西周以来,就以四方畅达闻名于世,人称“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上述各种优势让它成为理想的帝都。▲西苑桥。摄影/张孟尧洛阳优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地位,也为它“千年老二”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商周,挟定鼎中原之势』▲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夏代乳钉纹铜爵。摄影/王煜文远在3800余年前,洛阳地区就出现了城市,当商汤诛灭了夏桀,统治中原以后,便在现今洛阳城址建起两座城市:一座叫郏,一座叫鄢。这两座城对峙在洛水之滨,可以说是古洛阳城的先身。商朝建国600余年,自汤以后曾迁都五次,都不出黄河流域中部的范围,无论迁往何地,却五过郏、鄢而不入。▲2005年10月20日,偃师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的一件距今至少3700年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公布于世。供图/视觉中国▲偃师二里头5号基址全景鸟瞰图。供图/视觉中国郏、鄢距夏朝都城(在今洛阳所辖偃师市)仅数十公里。入驻前朝首都,享受被征服者的遗产,一直是成王败寇的传统,而游牧民族出身的商王室却对这一地带视而不见,仍在洛阳的东边来回迁徙。这时的洛阳,还只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注脚。西周时,周武王把都城定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因洛阳一带山川形势的冲要,当武王之子成王上台后,国家的实际摄政者周公(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在公元前1039年依着郏、鄢二邑的原址,修筑两个城池:西面一个称为王城,东面一个称为成周,二城合称洛邑。洛阳城有史以来头一次具备了古代大都市的一切物质条件。那时,中原的政治重心便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周天子的都城镐京,一个便是新建的洛邑。▲围绕洛阳市内的诸多保护遗址以及护城河水系重新修建的洛邑古城。摄影/王琰琰据《逸周书》记载,洛邑被当时世人称为“中国”,意指“天下之中”。随着华夏大地人丁兴旺,洛邑因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全国交通的枢纽。王权的象征——九鼎,也被周天子从商都朝歌迁来,安放在洛邑,表明这里是西周实际的行政中心。▲汉代泗水捞鼎画像。鼎在中国古代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也是国家的象征,传说为大禹用九州贡金所铸,夏传商,商传周,秦国从周王室将九鼎取走,在搬运途中一鼎飞入泗水,只剩八个。最后也是捞鼎失败,讽刺了秦王朝的短命是出于天意。供图/图虫创意但镐京毕竟顶着“宗周”之名,是周王朝宗庙的所在地,天子与其宗族常年在镐京居住,作为“新都”的洛邑虽然重要,但地位上也只能屈居第二了。初出茅庐,洛阳便“一城之下,万城之上”,它虽备受尊崇,但终究没当上“带头大哥”。▲西周兽面纹铜方鼎。摄影/王煜文烽火戏诸侯,一场“国家级”的恶作剧,摧毁了西周和镐京,周平王迁都洛邑王城,史称东周,这让洛阳突然坐上了第一把交椅,洛邑成为周王朝的唯一首都。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天下第一,终于等到你!但悲剧的是,洛邑刚成为火车头,驾驶员周天子才察觉到,这部车竟如此陈旧失灵,除了喇叭不响,哪都响:天下分崩,朝廷无法控制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就算天子撕破了喉咙,诸候们对他的号令也都充耳不闻。这里的洛邑静悄悄,而洛邑之外却战火纷飞,天子只得在王座上黯自颓唐,装聋作哑。▲洛邑古城。摄影/阿帕奇平王迁都两百年后,周王室发生内斗,洛邑王城遭到破坏,在诸侯们的“集资”帮衬下,周敬王姬匄移驾重新修缮的洛邑成周城。这个时候,因为王城和成周,都位于黄河以南、洛水以北,所以当时便把王城改称河南,表示在黄河南岸的意思;把成周改名洛阳,表示在洛水之北的意思。洛阳与河南之名都沿用至今。『从秦汉到唐宋:洛阳还是长安?』▲龙门石窟奉先寺。摄影/曾宪平秦时,洛阳一度成为秦相吕不韦的食邑。刘邦也曾在西汉初年定都过洛阳。后来,刘秀推翻篡汉的新莽,选择建都洛阳,史称东汉,这可谓是洛阳城市建设史上的巅峰。此后,历经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后梁、后唐、后晋,洛阳也屡次成为第一国都,是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位列三甲的大都市。不过,上述政权大都属于未能一统天下的割据势力,而西晋、隋、武周也国祚不长,因而这“第一”之名的分量却不甚足。▲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曹魏白玉杯。摄影/王煜文若把中国历史看作一部音乐剧,那么东周至唐这一段的洛阳史,就像乐章里频繁奏响的短暂插曲,调性虽激昂高亢,短促有力,却缺乏长性。▲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其中包罗了明堂、九州池等遗址。摄影/王煜文在北宋以前,洛阳还是长安?一直是大多开国之君建都时反复思量的问题。而长安的地理位置,在军事防御上更胜洛阳一筹,帝王们本着“先生存,后发展”的理念,择长安而居者更多,即便定都洛阳,也总是将其作为第二选择。洛阳多数时候都是“陪都”,是那个最佳备选、最强替补。▲老城文峰塔,始建于宋代,明末毁于战火,清初重建。摄影/郭佳盛(小盛)南宋以后,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崛起,包括洛阳在内的中原城市都开始迅速衰败,泯然众城矣。虽然洛阳在此期间也数度成为河南地区的行政首府,甚至在1932年,短暂地成为国民政府驻地,但与往昔相比,洛阳已从历史的主角变成了配角。▲1936年为祝贺蒋介石五十寿辰而建造的蒋宋别墅。摄影/王琰琰『工业化时代:洛阳居民八方来』▲东方红博物馆中展出的中国第一代拖拉机。中国一拖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之一,同时也是苏联援建项目。摄影/王琰琰新中国建立之初,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有7项落户洛阳,洛阳成为地位重要的工业城市,这也为洛阳带来了海量的外地移民,在众多老工业区的所在地洛阳涧西区,从其路名上就可见居民构成的复杂性,有天津路、太原路、陕北路、青岛路、武汉路等等。▲一拖的苏式建筑,位于涧西区苏式建筑群,是新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宝贵工业遗产。摄影/王琰琰移民为这个城市带来了早已匮乏多年的活力和激情。在洛阳涧西区,普通话比全省其他任何一个地方普及得都早。对于外来者的包容,也让洛阳能够在经济上保持着稳定发展的势头,改革开放后,洛阳还是河南省的第二大城市。不过,对于今天的洛阳人,“全国第一”的时代好似南柯一梦,自东汉至今,洛阳已不当大哥两千多年了。▲八里唐艺术文化公园,被称为洛阳的“798”,老洛阳与新潮流在这里交织碰撞。摄影/王琰琰洛阳人:没烦恼和不高兴『守着几千年宝藏,自满也自负』▲古墓博物馆。摄影/王琰琰洛阳在历史中的尴尬是隐性的,数千年的建城史与建都史为洛阳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存,这些宝藏或深藏地底,或登堂入室,在洛阳人的日常生活中时隐时现,身负如此众多的文化财富,洛阳人非常自得和知足。▲上阳宫静静地坐卧在洛水旁,遥望着现代的都市。摄影/王煜文邙山脚下的洛阳城底下,埋藏着难以计数的古代瑰宝。“生居苏杭,死葬北邙。”这句话在民间广为流传,白居易诗云:“北邙冢墓高嵯峨”。在邙山土岭上,数百座高大巍峨的覆斗形古墓冢,星罗棋布,森然壮观。不论帝王将相,还是寻常百姓,同一个位置绝佳的风水宝穴,可能会上下叠压着多座墓室,冢叠冢,坟套坟。▲2010年5月17日,河南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又有重大收获,一座大型曹魏贵族墓葬被发现。图为考古发掘现场。供图/图虫创意▲探铲,是一种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长2米。因最初由洛阳人发又得名洛阳铲。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供图/视觉中国自古以来,洛阳就是盗墓贼的天堂,地下无数奇珍异宝,不知招惹来多少“土夫子”。民国时,这里还诞生了“盗墓神器”洛阳铲。除邙山外,如今的洛阳城区内也密集地埋藏着大量古墓,十几年前,因修建市中心广场,在施工范围内意外钻探出710座东周墓葬。随手一个坑,就是一座博物馆,这话毫不夸张。▲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在规模最大的车马坑内的其中一辆马车前,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对称摆放着的6匹马的骨骸。这“驾六马”的“天子之乘”以直观清晰的形式,首次向世人印证了古文献中“天子驾六”的记述。上图摄影/王琰琰;下图摄影/王煜文陈列周王随葬车马坑的天子驾六博物馆、保存25座古墓室的洛阳市古墓博物馆,都是在古代墓葬的基础上就地营建的。不过,洛阳人早就对此司空见惯了,盖房子、修马路,一铲子刨出个把古物,也算是洛阳人的日常了。▲关林。上图摄影/王琰琰下图摄影/曾宪平▲老城鼓楼。上图摄影/阿帕奇下图摄影/王煜文除了埋在地下看不见的,看得见的文化遗存也不少。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周王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等,厚重的文化积淀,充斥着不知多少代洛阳人的生活,所以说,在精神财富方面,洛阳人祖上是大富过的,积累到现在,更“不差钱”,他们不可能不知足,不自豪。▲人们在白马寺烧香祈福。供图/图虫创意▲龙门石窟夜景。供图/视觉中国人们常开玩笑说,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个个儿都是政治家,而到过洛阳的游客或许会觉得,每个洛阳人都是半个中国史专家,尤其当你游览名胜古迹时,总会遇到几位侃侃而谈者,他们操着洛阳方言,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洛阳的悠久历史是洛阳人的精神支柱,是他们的尊严与自信的源头,外地人对古都历史的夸赞,永远是洛阳人最愿听到的恭维。沐浴在往昔的荣光里,洛阳人对自己的城市有高度的认同感,也对现状易于满足。▲古今双塔,遥然而立。摄影/王煜文因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汉、唐时的洛阳堪称国际化大都市,这时的洛阳人是十分开放与时尚的。但随着中原的衰败,在鸦片战争之后,因深居内陆,与近海的城市相比,洛阳人愈发保守。老帝都人天生的自满甚至自负,又让他们过于迷恋往日的辉煌,困在传统的囹圄中,甚至保守得有些自傲。▲西工区夜色。摄影/张孟尧『低调与醇厚,全在洛阳的一碗汤里』▲老城十字街,是洛阳美食的汇聚之地。摄影/王琰琰保守的另一面,就是洛阳人的知足常乐。这份愉悦,不仅源于对显赫历史的骄傲,还源于与4000年建城史相伴相生的饮食文化。吃,可以让人得到最直接与最简单的满足。拜漫长的建城史所赐,洛阳的市民文化基础深厚,大量生活习俗沿袭千年,已根深蒂固,洛阳的美食,最为贴近洛阳人的口味,也最能反映出洛阳人的性格。洛阳人一天的营生,往往是从早晨的一碗汤开始的。▲晨起喝汤。供图/汇图网洛阳人晨起喝汤,喜欢呼朋引伴,共赴汤馆,一顿简短的早餐,却可以吃出贵族燕宴的仪式感。在汤文化中,24道汤菜的水席是洛阳城独有的正宗汤宴,洛阳水席的头道菜“牡丹燕菜”,传说还是由武则天命名。▲牡丹燕菜。摄影/王煜文洛阳的汤最有地方特色,但是,不同于西安羊肉泡馍、淮南羊肉汤、山西羊杂割等名满华夏的汤类小吃,它们因为秦商、徽商、晋商走遍天下而随之扬名。洛阳的汤太过低调,像极了默默无闻的洛阳人,善于接纳和包容,但却不善输出和推广。▲山陕会馆,见证了晋商与秦商的“秦晋之好”。摄影/王琰琰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豆腐汤、丸子汤、不翻汤……虽算不上珍馐佳肴,但洛阳的汤沿袭于上古的贵族美食,千年沧桑在这锅汤里浮沉翻滚:洛邑的宗庙里,祭祖用的巨鼎森然阵列,鼎里总是盛满牲畜与汤羹,一阵阵汤香生生不息,在祖先牌位前飘然不散。▲不翻汤。供图/图虫创意每逢佳节,宫廷宴席总是钟鸣鼎食,殿前的十几口大鼎没日没夜地咕嘟着肉羹,食官指挥奴隶不停地向鼎里添水、掷肉,贵族们就着悠扬的编钟乐曲大快朵颐,整个王城都环绕在悠长的旋律和浓浓的肉香中。魏晋时,结合了洛阳地区汤饼的做法,以及西域传入的胡椒等各种香料,洛阳汤已成大众食品。如今,洛阳市区内的各类汤店少说也有一千家。一锅让老洛阳人满意的汤,做法是极为讲究的,香醇的浓汤与各式饼类相配,既饱腹又可提供大量营养。▲牛肉汤,饼,配上一口洛阳本土的海碧汽水。摄影/王煜文除了汤,如马蹄街馄饨、洛阳米线、浆面条、炒扁剁、炸咸食、新安县烫面角等传统小吃名目繁多,均源于沿袭已久的市民风俗。与那些深藏地下而默默无闻的古墓相比,这些独一无二的美食,才是常人最容易接触和接受的城市名片,但因为洛阳人的保守、自傲、低调,这张名片始终递不出手。▲新安县烫面角。摄影/王煜文▲牡丹银丝酥。摄影/张孟尧▲在洛阳人心中,“浆饭热三遍,给肉都不换”。想做一碗地道的浆面条,得用上乘的酸浆,制作酸浆的方法一代代传下来,已有千年历史。在老城的街巷里,藏着不少浆坊,离老远就能闻到阵阵酸香,有些浆坊已存在半个多世纪,成为几代人的记忆。供图/图虫创意▲牡丹水馒头,是洛阳人对日本水信玄饼的本土化尝试。摄影/阿帕奇『洛阳人的归去来兮』▲龙门的佛性,时刻观照着洛阳人的心性。供图/图虫创意洛阳,可以说是千刀万剐始成佛。这里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几经战火摧残。董卓、刘曜、王弥、李自成,都曾放火烧城,烧得洛阳撕心裂肺。龙门石窟是最好的例子,1300多个石窟、97000余尊佛像,从高达17.14米的卢舍那大佛,到最小仅有2厘米的佛造像,没有一个是完整的,且相当大一部分损毁严重。如白马寺、关林这样的宗教名胜,所保存下来的原始古物也已微乎其微,大部分由后世翻新重建,即便是明、清时期的痕迹,也不多了。▲龙门石窟残缺不全的佛像。一图摄影/王琰琰二三图供图/图虫创意四图摄影/曾宪平还有北魏时“世界第一高木塔”永宁寺塔、武则天的“天堂”“明堂”、以及历代皇宫、城墙等名噪一时的宏伟工程,原建筑多只剩地基,甚至片瓦不存,令人唏嘘。与北京、西安、南京、杭州这些古都相比,洛阳不仅在行政区划上级别更低,实际的“存货量”也不如人,这也就是相比之下,洛阳知名度不足的缘由。这么看来,在精神财富方面,洛阳不仅谈不上不差钱,实际上,洛阳还很差钱儿。▲北魏泥塑佛面造像——出土于北魏皇家寺院永宁寺塔基遗址。北魏皇家寺院永宁寺木塔是中国古代建筑史和佛教史上伟大的奇迹,毁于公元534年,原本供奉在永宁寺木塔中的佛像也随着佛塔的覆灭而毁于一旦。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对残存的永宁寺塔基遗址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一大批塑造精美的造像,这件泥塑佛面像是永宁寺塔基遗址中出土最精美的一件,佛像虽毁坏殆尽,原有的彩绘也损失殆尽,却丝毫没有影响她的美。她的嘴角微微上扬,笑容神秘而美丽。摄影/郭佳盛(小盛)▲明堂基坑遗址。摄影/王煜文其实,洛阳这几年发展很快,2018年GDP总量和增速均稳居河南省第二。可见,洛阳正在以经济进步的方式,寻求自己在当代中国的位置。但是,与经济相比,文化方面的增长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对古文化资源的开发仍不尽如人意。除了古代遗存的存量和保护问题,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于洛阳人的性格特征,他们太沉得住气。▲洛阳老城西大街古玩市场门口,专心篆刻石章的店主。老城人喜书画者众多,一枚手工雕刻的印章是必不可少的。供图/图虫创意知足、自傲、低调、不差钱,洛阳人从来都不急于索取、不急于追求,不急于证明自己,甚至掩饰自己的诉求与野心。有人会认为这是他们一叶障目,恰恰相反,洛阳人看惯了改朝换代、沧海桑田,看遍了“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清楚地感受到自身的无力感,渐渐疲惫和麻木,他们既自信,又自卑,既骄傲,又胆怯。▲洛阳老城东大街的这间理发店,尽管简陋陕小,却一直存在着,老街上年长的人还是离不开这份家常。供图/图虫创意他们自以为洞明世事,于是便以不变应万变,这么一来,鸡头还是凤尾的排名问题其实无足轻重。洛阳人的淡定,或许是受“道教圣地”老君山、“佛教祖庭”白马寺、“关公埋首处”关林这些宗教名胜的影响,沾了些许仙气,修了些看破红尘的仙风道骨。一代代洛阳人将这种价值观不断地传承下去,便有了今天的洛阳性格。▲洛浦公园岸边垂钓的市民。供图/图虫创意洛阳亲友如相问▲洛阳牡丹。摄影/王琰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洛阳牡丹,花瓣层层叠叠,花体硕大,花开时雍容绚烂,但牡丹花香却弱,赏牡丹只可用眼近观,却不能以鼻远闻。洛阳正如牡丹一般,历史文化内涵丰厚,但藏得多,也藏得深,远远地难以注意,只有走近去细细探察方可明白。牡丹称得上国色天香,但洛阳人或许会问,洛阳何时才能重新绽放出“真国色”呢?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地道风物”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V6vjMbb6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