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啥美味?三两重!“焦香酥脆”馋蒙了_杨宝涛_杨福乾_父亲

老城镇东关社区牌楼下,一个不起眼的火烧摊儿前,一名个子不高的师傅忙得不亦乐乎。 他不仅要忙着手上的活儿,还要不时提醒“远道而来”学艺的徒弟多给火烧翻面儿。 摊位前,正在等着的女顾客赶紧接上话茬:“我先定的啊,可别抢!” 师傅笑了起来:“管够

老城镇东关社区牌楼下,一个不起眼的火烧摊儿前,一名个子不高的师傅忙得不亦乐乎。

他不仅要忙着手上的活儿,还要不时提醒“远道而来”学艺的徒弟多给火烧翻面儿。

摊位前,正在等着的女顾客赶紧接上话茬:“我先定的啊,可别抢!”

师傅笑了起来:“管够,这才下午2点多,200个火烧里肯定有咱哩!”

“我父亲杨福乾从20多岁就在东关生产队的饭店当厨师,学打老式火烧,30多岁时把手艺教给我们姐弟几人,今年他82岁了,到我们这一辈,手艺已传承了50年!”杨宝涛说。

祖传手传给了姐弟3人,只有二儿子一人坚持

“老式火烧要用老酵子发面,全手工和面。出炉后,火烧会起线层,就像手撕面包一样。”提起自家的火烧,杨宝涛很骄傲。

而这打老式火烧的手艺是从父亲杨福乾那一代传下来的。

上世纪70年代,村集体实行“大锅饭”,杨福乾进入生产队的饭店后厨,从一名小学徒逐渐成长为一名厨师,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老式火烧的做法。

“打火烧是力气活儿,利润又薄。当时饭店有4位厨师,饭店改制后,其他人纷纷转行。父亲一个人把饭店承包了下来,边打火烧边经营着饭店。”杨宝涛回忆。

每年夏收后,父亲杨福乾留够家里人的口粮后,会将剩下的粮食全部运到面粉厂换成打火烧所需的面粉。

为此,父亲杨福乾只能凌晨时分起床,那个年代农村的电压总是不稳定,停电是常有的现象,杨福乾只能点上几根蜡烛,但常被熏得满头是汗。

脖子挂条毛巾,一件白背心湿透贴在身上,在案板前挥拳揉面是杨宝涛姐弟几个对父亲最深的印象。

“家里就是打火烧的,小时候我们姐弟4个没有亏过嘴。”杨宝涛笑着说,火烧夹段大葱就好吃得不得了,夹点儿猪头肉,简直是人间美味。那个时候,父亲的手艺留住了很多老顾客。

如今,82岁的杨福乾跟着小儿子定居在上海,姐弟3人继承了老式火烧手艺,其他2人从事别的行业,只有杨宝涛一人还在坚持。

老式火烧“焦香酥脆,吃了入胃”,顾客们赞不绝口

“年轻时候,我不想守在火烧炉前,觉得太无聊,也干过别的工作。”但是打老式火烧的手艺杨宝涛从不敢忘也不会忘,如今,他和妻子支起打火烧摊儿,开了一个卤肉店。门面固定,一下子吸引了不少顾客,这让杨宝涛没想到。

“我老爹常夸老杨家的火烧焦香酥脆,吃了入胃。”东关社区一位大姐说,从她老父亲那一代人开始,家里就认准杨家的火烧。自己每次都要趁早来,因为一天只供应200个,来晚就买不到。

老顾客认准“老字号”可以理解,出乎杨宝亭意料的是,老顾客介绍新顾客遍及长葛,远至省外。

“有人说外地的火烧好吃,我很不服气,咱们长葛的老式火烧不比他们差,不用和面机,不用发酵粉,全程手工,每天现做。”杨宝涛说,这也是长葛老式火烧传承多年的原因。

关于老式火烧手艺的传承,他早也做好打算,不分亲疏远近,只要愿意来学,他就愿意教。

“老手艺不能丢,一代一代传下去,让后人也能吃上原有的味道,就是我坚持干下去最大的动力。”杨宝涛坚定地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z6A4lbbd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