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潮有信唐诗闲读:“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闺怨是诗歌的大题材,闺怨诗的起源,更多源于大一统的政权、辽阔的国家疆域与发达的经济,在这种客观条件下,男子常常需要出外经商或者到边塞戍边,唐代国家大一统,经济发达,商业进一步发展,从事商品远途贩卖,常年在外经商的人日见增多,另外奔波科考或奔
原标题:唐诗闲读:“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闺怨是诗歌的大题材,闺怨诗的起源,更多源于大一统的政权、辽阔的国家疆域与发达的经济,在这种客观条件下,男子常常需要出外经商或者到边塞戍边,唐代国家大一统,经济发达,商业进一步发展,从事商品远途贩卖,常年在外经商的人日见增多,另外奔波科考或奔波在外的游子也日益增加。现在我们见到的闺怨诗,主要就集中在唐诗里,这些诗摸拟语气,抒写民间弃妇或思妇(包括征妇、商人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写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幽怨情感。唐诗中闺怨诗最有名的是盛唐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前面我们已经赏析过这首诗,这首诗描摹闺中妇人看到陌头的柳色青葱,春意盎然,才意识到自己现实和精神生活的空虚,觉得再打扮也没有意思,只剩下自己孤零零地没有一点快乐了,精准、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与这首诗可以一比的中唐诗是李益的《江南曲》,全诗如下:这首诗用语平实,基本没有难解的字,如果有难解的字,就是“瞿塘贾”就是指在长江上游一带作买卖的商人。瞿(读作qú)塘:指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贾(读作gǔ):指商人。意思也很直白:我真悔恨嫁给瞿塘商人,他每次都把相会的佳期耽误。早知潮水的涨落这么守信,还不如嫁一个弄潮儿的丈夫。前两句完全平铺直叙,就陈述“商人重利轻别离”(白居易《琵琶行》)的实际生活状况,这种生活现实本身就是可悲可叹的,诗人明白这种生活状况不需要复杂的词语去描述,只需要平平地写来,自然就有打动人的力量。文学作品就是这样,当所记述的事情本身打动人时,用最朴实最平淡的语言来记述,反倒更加具备感染力量,现代文学里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沈从文的《边城》。现实生活的真相和原形,最具备吸引读者的能量。(诗意图)后两句就平地起波澜了,少妇发出了他的抱怨:她异想天开地想到,潮水是有信的,早知如此,还不如嫁给弄潮的人。所谓潮有信,指的是潮信:潮水与月亮围绕地球转动有关,因为天体之间的互相吸引,在地球表面的水系形成潮流涌动,古人把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潮汐当然都是准时和有信的,这种有信与少妇丈夫的无信形成鲜明的对比。其实,潮水有信,并不代表弄潮儿有信,少妇所说“嫁与弄潮儿”也只是他在极度怨恼,极度苦闷之后发出的痴语,她并不是真的想改嫁。“早知”二字,怨意、恼意、恨意、悔意尽出,当然,这个早知只是一种假设,是她在自伤身世之后的极度苦闷的心理映射。(诗意图)李益是个著名的边塞诗人,据《霍小玉传》载,他是一位负心人,他一生最大的悲痛可能是辜负了他最心爱的女人。同其他文人一样,他显然也是一个心思细密的,对女人情思了解透彻的人。他描摹少妇闺中思夫的心理是准确而深刻的。黄叔灿在《唐诗笺注》里说:“不知如何落想,得此急切情至语,乃知《郑风》“子不我思,岂无他人”,是怨怅之极词也。当一个妇人在闺中怅惘之极之时,想在感情上寻找其他出口,是一般人的正常思维。总之,李益的这首《江南曲》是写闺中怨妇心理活动的经典诗作。(【唐诗闲读】之89,图片源自网络)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z6AJaDyr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