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难忘教师节的传统与渊源:难忘恩师,恩师难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本来应该是写爱情的诗中名句现在更多的是形容老师们的辛劳,而代表着教师们权益的教师节也有同样曲折的过去。 九月十号是中国的教师节,许多人都知道教师节,但是却都不太知道它背后的故事。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
原标题:教师节的传统与渊源:难忘恩师,恩师难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本来应该是写爱情的诗中名句现在更多的是形容老师们的辛劳,而代表着教师们权益的教师节也有同样曲折的过去。九月十号是中国的教师节,许多人都知道教师节,但是却都不太知道它背后的故事。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周代已有释奠尊师之礼,但是并没有很正式的拜师礼。到了春秋,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要想成为弟子,则需要先奉赠礼物,也就是后世熟知的的“束脩”(xiū)。束脩就是腊肉这类的肉干,后来就变成了学费的一种变称了。也就是说,十串腊肉就能拜一个师傅,学习文化知识了。古代肉类食品虽然不常见,但是腊肉也不算是什么厚礼,只能算是一般性的礼物,这也是为什么孔子门生有不少是贫苦人家出身。孔子从来不嫌贫爱富,看碟下菜,一点礼物,他就能将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恰恰是这样不是很严肃正式的拜师,给了贫寒士子接触到文化的机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将中国的教育大大的推进了一步,许多学者也都以教书育人为乐,孟子就说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正式提到拜师礼的是《典论》中卷六七\"礼典\"强调:\"天子拜敬保傅\",这是说天子也要拜师,古代中央官制里有太子太师,太傅等,就是太子的老师。《典论》虽然是唐代的作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汉代应该就已经有不成文的拜师礼仪了,在随后的发展中,这些不成文的礼仪也逐渐规范化,形成了具体的流程,除了交上束脩以外,还要投拜师贴,行拜师礼。说到这里,其实说的基本都是书生的拜师,而那些工匠们,木匠呀,石匠呀,铁匠呀那些也有各自的规矩,将师傅师娘请上座,献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也是再常见不过的拜师礼仪了,但是毕竟“礼轻情意重”。这些都是古老中国的光荣传统,而教师节这种洋泾浜的东西最早是在民国时候出现的,早在1931年,南京中央大学的教授就将6月6日定为教师节,而在1939年,国民政府则是将孔老夫子的生日8月27日定为新的教师节,不得不说,民国政府还是很传统的。时至今日,其实仍然有不少人也是希望将教师节定为孔子生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将教师节与“五一国际劳动节”合并一起,但是教师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享受到了教师节,因为劳动节的光芒实在是太耀眼了。文化大革命来了,老师们都被批成臭老九,被打倒,文化教育事业也被践踏,本就没多少存在感的教师节也就名存实亡了。这一现状直到1984年,当时中科院的院士王梓坤教授提议老师们应该有自己的节日,随后报纸刊登了他的建议,好几位教授们也联名提议教师节的设立,于是顺理成章的,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决议,将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也就是今天大家都熟悉的教师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不要小看这个历经曲折的教师节,它的意义不仅是一个教师的节日,它更代表着一个社会对于老师,对于知识,对于教育的尊重。教师在传承文化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哪怕是在获取知识很容易的现代社会,老师的作用也是无可取代的。难以想象,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少了教师,少了教育,那该是何等的暗无天日。一个文明要想长足的发展进步,就必须对知识,对传播知识的教师给予足够的尊敬。文|从恪(三度平台签约作者)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z6AzVe2r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