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文人兹山奇秀如芙蓉,历代文人诗咏济南华不注山

在济南悠久的历史文化长廊中, 文人的咏济南山水诗作, 占有着显著的位置, 而诸多的咏华不注山诗, 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华不注山,又称金舆山,是济南古景“齐烟九点”之一。斯山虽然不高,但因峰崖峻峭,翠绿荫遮,史上一度被誉为济南山
原标题:兹山奇秀如芙蓉,历代文人诗咏济南华不注山在济南悠久的历史文化长廊中,文人的咏济南山水诗作,占有着显著的位置,而诸多的咏华不注山诗,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华不注山,又称金舆山,是济南古景“齐烟九点”之一。斯山虽然不高,但因峰崖峻峭,翠绿荫遮,史上一度被誉为济南山色之首,历代许多名家都曾流连于此,并写下了咏山诗。宋代曾巩在济南为官数年,华山景好,自然被他咏诵。他的《登华不注山》诗就是其中佳作:虎牙千仞立,俊拔遥临济水南。翠岭嫩峰晴可掇,金舆陈迹久谁探。高标特起青云近,壮士三周战气酣。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诗以描写华山峻拔俏丽的风姿,联想到春秋时这里发生的齐晋争霸,晋追齐君,三绕华不注山的故事,将山的景色与山的重要历史事件连结在一起,令人浮想联翩。其实,早在曾巩之前,唐代李白就有一首写华不注山的诗作《昔我游齐都》: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不知是赤松。借余一白鹿,自挟双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李白一生游遍祖国山水,写景抒情之作无数,但大都是即兴赋诗,像这样的回忆之作实在罕有,可见华山景色给他的印象之深。而诗中“仙人”、“赤松”、“百鹿”、“青龙”等奇特的比拟和想象,更使得诗以山传,山由诗名,彼此相得益彰。元代张养浩也有一首写华山诗《游华不注山》:苍烟万顷插孤岑,未许华山冠古今。翠刃刺云天倚剑,白头归第日挥金。攀援直欲穷危顶,歌舞休教阻壮心。星月满湖归路晚,不妨吟棹碎清阴。诗文韵意豪迈,描写了华不注山出人意表、孤立峭拔的形象。诗以满湖星月、划浆放歌收尾,绘制了一幅洋溢着浓浓诗意的山景美图,令人神往。明人李攀龙的《登华不注山绝顶》诗,对华山的描写又是不同:中天紫气抱香炉,复道金舆落帝都。二水遥分青嶂合,一峰深注白云孤。岱宗风雨通来往,海色楼台入有无。不是登高能赋客,谁堪潇洒向平芜。诗人从俯瞰的视角写出了华山周围远远近近的景观,其颈联“岱宗风雨通来往,海色楼台入有无”,将五岳独尊的泰山和遥远的大海尽收笔端,展现了极其开阔的视野,气势恢弘,不同凡响。冬天的华不注山如何呢?明人边贡的《泛舟北抵华不注夜从陆归》诗,就以素洁的语言记述了冬日华山一带清冷而不失优美的景色:泛舟出近郭,落日半溪阴。水阔蒹葭净,山寒烟雾深。壶觞不尽兴,丝竹有余音。独恨黄花少,犹烦隔浦寻。严冬,山下宽阔的湖面上水草已经枯芜。此时,诗人泛舟水上,把酒听曲,欣赏华山被寒冷水雾弥漫的朦胧景色,寻觅秋时遍山黄花的遗迹,意趣盎然。清人蒲松龄的《华不注晴望》,所写华山更佳:城里看山山愈幽,依微城畔雨初收。楼台影浸花千亩,烟水晴归鹭一洲。人在木兰俱是客,月来香国更宜秋。轻桡去向寒烟外,醉拍红桥又放舟。雨后华山,碧波荡漾,繁花片片,白鹭群飞,舟桥隐约……好一幅诗情画意的景色。在众多的写华不注山诗中,最以笔法灵妙被推崇的,是清人陆丛桂的《华不注》诗:遥峰积翠点明湖,片片芙蓉入画图。华不注山千古秀,济南名士一亭孤。诗文描绘华山美景,却巧妙地将大明湖历下亭纳入。历下亭是古代名士聚集之地,风流文才,令人神往,把历下亭与华山等提,可见华山在诗人心目中的分量。来源:济南明府城作者:韩天摄影:王啸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26Wx1qAr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