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地区危险吗走进高原生命禁区,探秘西藏阿里奇迹:变身年产值3000万生态产业园...

“脱贫攻坚西藏阿里行”系列报道—高原生命禁区,天上阿里奇迹 (央视财经记者:刘珏 周旭文 马佳伦)“这里的土地如此荒芜,通往它的门径如此之高。 只有最亲密的朋友和最深刻的敌人,才会前来探望我们。” 阿里地区一直被当作极其遥远荒野之地,
原标题:走进高原生命禁区,探秘西藏阿里奇迹:变身年产值3000万生态产业园...“脱贫攻坚西藏阿里行”系列报道—高原生命禁区,天上阿里奇迹(央视财经记者:刘珏周旭文马佳伦)“这里的土地如此荒芜,通往它的门径如此之高。只有最亲密的朋友和最深刻的敌人,才会前来探望我们。”阿里地区一直被当作极其遥远荒野之地,恶劣的自然环境,阻止了人们认识阿里,阿里在哪儿?阿里地区是西藏自治区的下辖地区之一,地处中国极西地带,青藏高原西南部,包含普兰县、札达县、噶尔县、日土县、革吉县、改则县、措勤县七县,历来被称作“世界屋脊的屋脊、高原上的高原”。即使是在西藏,阿里依然像诗里所说的远方。气候恶劣、人烟稀少,草木荒芜,条件异常艰苦。2018年8月中旬,财经频道联合西藏阿里地委宣传部、西藏电视台,开展《脱贫攻坚西藏阿里行》系列宣传报道活动。摄制组一行走进阿里七县,揭开这片“不毛之地”的神秘面纱。几年来,阿里地区的脱贫攻坚成效如何?生命禁区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奇迹?噶尔县:生态产业园助推牧民脱贫致富噶尔县海拔4300米以上,无霜期短,降雨量少,年平均气温只有0.5摄氏度。恶劣的气候对于蔬菜水果的生产极为不利。长期以来,当地居民消费的果蔬产品绝大部分要从拉萨和新疆等地贩运,运输跨度大,中间环节多,因而菜价很高。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政府先后投入资金9600万元,建成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产业园出产的蔬菜瓜果,通过大棚种植、城区内销售点统一配送,不仅降低蔬菜价格,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还解决了当地贫困牧民的就业问题。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大棚种植蔬菜产业园工作人员努拉央加告诉记者:“以前放羊的时候没有收入。到这里来现在一个月6000块钱,还有技术也好。”生态产业园内,农民采摘无土栽培的空中西瓜。记者采访噶尔县委书记高宝军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委书记高宝军:“产业园建成,共解决了200多人的就业问题。靠这个产业园直接致富的有120多人。用这个菜篮子、草捆子、米袋子、奶瓶子和这个肉串子,来鼓起我们群众的钱袋子。”产业园充满丰收的喜悦据悉,噶尔县生态产业园区今年可增加就业岗位200个,实现年产值3000万元,年纯收入可以达900万元。措勤县:电商助推牧区特色走出高原措勤县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拥有草场近千万亩,畜牧产品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域辽阔、路途遥远、运输成本极高,很多地方几乎没有快递业务可言!所以,如何让外面的产品走进来、让高原的特色走出去,成为制约措勤县发展的突出难题。摄制组等候羊群穿越公路近年来,措勤县通过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整合物流资源,增加配送次数,成功突破了农牧区物流运输“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瓶颈。2015年,措勤县被纳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雪域高原深处的小县城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自此,措勤与外界有了更多的对话与交流。线上、线下,产品同步销售,为农牧民的收入上了双保险。同时,通过培训农牧民电子商务技术,带动农牧民电子商务热情,实现了本地很多大中专毕业生以及牧民的就业。西藏阿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经理彭金鑫:“我们的线下体验馆里,大多是当地的特产。有象泉河的辣椒、本地的糍粑、护肤品等。我们的护肤品,今年已销售了50多万元,目前处于断货的状态。”记者采访阿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经理彭金鑫措勤县江让乡美多村村民索平:“刚毕业,通过培训后正式成为电子商务企业的一个员工,一个月有1600,解决了家庭的负担,还解决就业问题。”记者采访弟子商务企业员工索平普兰县:牦牛运输队的致富经普兰县巴嘎乡岗莎村,座落在举世瞩目的神山冈仁波齐脚下,原本是一个贫困的边境小村。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游客和朝圣者到这里转山旅游,往来如织。因此岗莎村诞生了一个特殊的产业—牦牛运输队。转山途中前行的牦牛队运输队成立之初,村里只有少量的马匹和牦牛参与运输,牧民大多数持观望态度,参与热情也不高,收入也不是很乐观。而现在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牦牛运输队负责人白玛旺久告诉记者:“运输队现在有马1103匹,牦牛2206匹,参与人数1103人。整个岗莎村村民几乎全部参与其中。截止目前,收入达671万元。”牦牛队队员在做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巴嘎乡政府副乡长张小军:“2017年,年度旅游接待人数达17万人次,旅游创收1114万元,截止目前全乡脱贫11户,328人。”记者采访巴嘎乡政府副乡长张小军日土县班公湖景区:以点带面旅游脱贫班公湖,是阿里著名的国际湖泊,位于日土县西北部。全湖水面面积604平方公里,而整个班公湖景区的面积大概有20000多平方米。每年接待游客十万人次左右,夏季是其旅游旺季。日落班公湖班公湖景区,鸟类的天堂近年来,班公湖景区围绕打造“高原边境旅游生态卫生城”的目标,以景区带到周边乡村为着力点,通过点带面的发展模式,吸收贫困户进入景区工作,让农牧民开始吃上旅游饭,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带动脱贫。日土县日土镇热角村的女孩次旺石卓从前只能靠放牧为生,如今她入职班公湖景区的一家酒店,每个月的收入有三千多元。记者采访班公湖景区某酒店服务员次旺石卓西藏阿里区日土县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齐国斌:班公湖解决就业的话,主要是解决贫困人口。大概就业岗位是四十人次。每个人每年的收入三万元左右。他们主要从事酒店、船员,还有服务员、餐饮等工作。记者采访日土县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齐国斌党的十八大以来,阿里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社会保障兜底、生态补偿扶贫、易地扶贫搬迁、转移就业扶贫”等具体工作。取得了连续脱贫2489户、8943人的系列成就,为阿里地区11.9万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阿里地区的札达县、革吉县、改则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各项工作皆取得阶段性成效,实现了良好的开局。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9月10日10:00起,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的中国财经报道《脱贫攻坚西藏阿里行》系列报道。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BrggKWjr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