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汉字文化普及中的现代意识——读王宁先生《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

编者按 2015年,王宁先生在国家图书馆主讲“国图公开课”——“汉字与中国文化”,并在国图公开课网站线上公布,至今,已累计有在线播放三十五万人次。王宁先生的讲座稿,经过两年多的整理,以《汉字与中国文化十讲》为题在三联书店出版,并入选201
原标题:汉字文化普及中的现代意识——读王宁先生《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编者按2015年,王宁先生在国家图书馆主讲“国图公开课”——“汉字与中国文化”,并在国图公开课网站线上公布,至今,已累计有在线播放三十五万人次。王宁先生的讲座稿,经过两年多的整理,以《汉字与中国文化十讲》为题在三联书店出版,并入选2018年5月“中国好书”榜。今天,我们特别推送王宁先生撰写的《汉字与中国文化十讲后记》,以及参与讲座整理的张蒙蒙老师撰写的文章,向各位读者介绍《汉字与中国文化十讲》这部书。1《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后记文/王宁这本小书是我在国家图书馆讲《汉字与中华文化》公开课的录编。“录编”这个词也许有一点生造,但是我实在找不出第二个说法能够表明这本书与国图公开课的关系:书确实是课的实录,内容、结构、观点甚至图表,完全是公开课上录下来的,特别是听众的提问,完全是照录,不敢走样。可是,把课编成书,比直接写一本书都费事。虽然听众们也说我讲的内容还算“深入浅出、清楚明晰”,可是据讲课实录下来的文本却十分芜杂,简直没法看。这才知道在面对面的环境下对话的实录,和口语性强的书面语,仍然是有很大距离的。我请自己的博士生帮忙把话语理顺了,再一看,内容还是不行。又请几位同行的年轻老师根据我的论著对有些问题重新梳理,几位年轻老师虽都学有专长,撰文能力很强,但是由于怕我的原意不保,他们不好任意添加,有些难度比较大的地方,还是感觉缺点什么,不是说得太透彻。所以,到了我的手上后,还是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提炼、润色加增补,再加上责编的工作,才最后定稿。我详细描述了成书的过程,其实是想说明两个我认为非常重要的问题:一方面,是想说明,口语的作用是当面对话,身临其境,自然亲切,这才是真正的、有针对性的交流。但是另一方面,口语交流受时间和环境的限制,当面讲的那点东西,也不过是给了大家一点印象,信息量是很有限的。看来,书面语在传播思想上的能量,确实要比口语大得多。所以,如果没有国图公开课给我这个跟大家面对面对话的机会,我很难跟大家沟通;同时,没有国图将公开课内容编辑成书的策划,在内容上也会有太多未尽的遗憾。这也就是说,书虽是课的实录,但内容并非一模一样,读者如曾是公开课的听众,不要诧异书里写的东西要比课上讲的多了一些。我从事汉字研究、汉字教育、汉字整理和汉字规范工作半世纪多,对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有越来越深的体会。这十来年,一石激起千层浪,汉字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关注度飞快提高,贬低之词少了,讲解的热情高了,亲和与信任的态度成为主流。比起“废除汉字”声浪日高的20世纪之初,当今汉字的命运峰回路转,存废问题已经不必再争论。但是,当今人们对汉字的认识,似乎日渐生疏,热情之余,误区也不少。例如,2009年《通用规范汉字表》在全国征求意见,有几组汉字的形体笔形变异不统一,我们作了一些微调,居然有人在网上炒作,掀起反对的轩然大波,弄得这项工作进行不下去。在基础教学领域,汉字的字理被编成各种故事,一笔一划被说得神乎其神。报纸用大篇幅登载“XX说字”的文章,随意编排字意,竟被认为是“弘扬传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有各种背离汉字科学的稀奇古怪的“教学法”来帮助记忆……这些误说并未引起充分的重视。为此我们写过很多文章,但越是学术的刊物看的人越少,有时候,我也会产生一种冲动——能否有机会和热爱汉字的人们对对话,也许会对自己普及汉字学的工作大有裨益?2015年,国图社会部的田苗、丁曦、史建桥等朋友找到我,希望我担任国图公开课《汉字与中华文化》的主讲。他们对社会教育的责任心和我希望普及汉字科学的急迫感深度共鸣,事情几乎在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就确定了下来。接着是紧张的准备,为了2015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能够按时开播,更为了作出科学和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我和所有工作人员做完全部视频仅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在每一讲的录制课堂上都会面对我的自愿交流者——他们渴求知识、充满好奇、兴趣盎然。他们的目光和提问告诉我,汉字是他们最熟悉的中国事物,却是他们知之不深的传统文化。我们迎来了一个弘扬传统文化的好时代,传统文化要走向现代,不光是要有懂得它的专家,更要有懂得它的大众,大众才是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传承的坚实基础。让更多的人在科学了解汉字的基础上热爱汉字、敬畏汉字,把汉字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命运放在心上,应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做的事还多着呢!感谢国图社会教育部与我合作团队的全体成员,感谢帮助我提供资料和整理书稿的年轻朋友卜师霞、凌丽君、孟琢、董婧宸、黄国辉、张蒙蒙,感谢三联书店编辑这部形式特别之书稿的用心和用力。2017.4.23世界读书日王宁,1936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北师大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章黄国学在当代中国的重要传人。作者介绍2汉字文化普及中的现代意识——读王宁先生《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文/张蒙蒙2015年世界读书日期间,国家图书馆应运推出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国图公开课”。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作为首讲,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王宁先生受邀作了《汉字与中华文化》系列讲座,讲座共10讲,图书《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简称《十讲》)的出版,将口语的讲座记录加以编校,做成了书,与网上公开课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作为一名汉字学领域的研究者,也是此次讲座的全程聆听者和文本整理人之一,我在从听课到整理文本的全过程中收获良多,希望和大家分享。《十讲》内容醇正,深入精准。王宁老师研究汉字几十年,对汉字的关注几乎是全方位的。她的学术源于章黄学派,从传统的文字训诂学入手,精通传世文献汉字形音义互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又很用心地学习古文字成熟的研究成果。她自80年代就关注汉字信息处理,了解汉字数字化的技术思路。她参与和主持了诸多国家级的汉字规范项目,特别是主持2013年由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时,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遇到了各种有关汉字的现实问题和学术问题,使她的理论研究更加切实而深入。她从传统《说文》学出发,总结了汉字构形的基础理论,并将其运用到汉字教育上。她秉承章黄学术“终则由精转俗”的学术境界,从不轻视普及和应用,对中小学的汉字教育有深切的体会和独到的见解,并善于面向大众深入浅出地阐明原理。《汉字与中华文化》从10个主题的策划到听众漫无边际的提问,涉及到的问题方方面面,她都给予耐心而有说服力回答。这让我们看到,社会文化领域的普及工作并不比学术研究更容易。汉字在中国文化传衍上的作用无需多说,但多年来汉字教育的缺失,造成社会民众“日用而不知其意”,也是一个毋庸讳言的事实。凡进行汉字背后文化的点滴追索,都要立足当今,回溯历史,克服时空、语境带给人们理解上的障碍;稍对汉字现实问题深入讨论,都需立足理论和事实,扫除许多认识上的误区,让听众通晓明白,放弃成见,接受科学规律;这使讲授者既要在框架体系上精心设计、点面俱到,又要在具体内容和观点上立足高远、去粗取精。可以说,唯有大家、大学者才能做好最平易的学术普及工作。王宁先生在汉字起源、汉字性质、汉字构形、汉字文化、汉字规范、汉字信息处理、汉字教育等诸多问题上都有丰富的积累和精心的研究,她阐释问题的清晰、通透也是众所周知的,这使她的讲座纯正准确,深入浅出,时时能吸引听众、说服听众。《十讲》融入王宁先生精准透辟的学术观点,但却非常接地气,在总体框架上,《十讲》关注的,都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些最现实的问题,抓住了普通大众与专家学者思想的契合点和对话的聚焦处:汉字怎样起源?为什么说汉字很特别?它怎么变成今天的样子?拿出一个汉字如何分析?简繁汉字到底怎么看?教给孩子们学汉字,有那些有效的办法?讲座就是通过上述问题,带领听众、读者跨越古今,多侧面地了解汉字。写成书的《十讲》,是现场记录后的整理,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化应用重点实验室”的6位年轻老师精心编校,互动问答被忠实地保留下来。观众的问题,从学术探讨到奇思妙想,从传统文化到网络用字,从社会热点到书法、识字教育,真可谓包罗万象。王宁先生或列举史实,或陈述学理,或剖析时事,或提出建议,观众的问题迎刃而解,一些疑团也涣然冰释。《十讲》知识面广、时间跨度大、所涉材料多,但所选例子,尤其是古文字,大都平实易晓。加之讲解的语言亲切自然,有问必答,毫不回避问题,对非专业性、普及领域的读者来说,听课时听得清,看书时也必然是读得懂的。何况,不论是讲解的口语和编录的书面语都能从读者出发,问者有心,讲者有意,交流十分顺畅,怪不得听众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赞叹。《十讲》有清晰、准确的文化意识和时代精神。《十讲》虽只有第四讲的标题是“汉字与中华文华的关系”,专题讲解汉字与文化的相互映证。但在其它各讲里,诸如“文明的晨曦——汉字起源”、汉字的演变和结构以及汉字与当代社会等各讲,无不贯穿着汉字这种文化事项与其他文化事项相互印证的内容。在对具体字符的分析以及传统的继承与反思的问题中,都有着作者对文化内蕴的深切关照,“文化”贯穿十讲始终。王宁先生在她很多论著中,都明确表示,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古,文化的传衍是随着时代不断更新的。《十讲》既有强烈的传统继承意识,又能站在时代的高度;讲解汉字时既能植根于古代典籍,贯穿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学术精神,把握汉字的昨天;又能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普及教育需要的角度,理解汉字的今天。充分体现了辩证的科学文化观。《十讲》中这种正确、辩证的文化观随处可见,如:在讲到汉字简化是否与继承传统文化产生矛盾的争论上,王宁先生一直主张要肯定简化汉字的必要性及其历史功绩;在讲到有了计算机以后,汉字是否产生危机的问题时,她也坚决反对把现代技术与汉字应用对立起来的观点,主张“告别铅与火的时代”使汉字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在谈到网络用字与汉字规范之间的关系时,她主张在信息时代汉字规范有很大的重要性,但必须给语言文字应用留下足够的自由度,使汉字汉语的到发展等等。立足现代,尊重历史,正是《十讲》中透露出的文化品格。“国图公开课”是一种非常好的社会教育形式,为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架起了桥梁,不仅使民众有接近专家的机会,也使人文学者走出狭小的学术研究空间,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王宁老师自己也说:“只在学术会议、课堂上面对学者、研究生交流学术,对社会的了解越来越少,考虑问题有时就会僵化。研究人文科学应当能够与更多的人去对话,检验自己研究是否透彻,历练自己面向社会的能力。”《十讲》作为图书的整理与出版,与讲座相互配套,相得益彰。保留了讲座实录的鲜活特点,又去除了口语中杂芜的成分。在版面设计上,《十讲》采用双色印刷,将讲座时屏幕上的图表100余幅,尽数与文字相配,图文并茂,令人读而不倦。读者无论是先观看《十讲》视频,再阅读书籍,还是先通读图书,形成知识概览,再通过观看讲座加深体验,抑或二者穿插进行,都是可以的。欲求甚解的朋友,还可以阅读王宁教授其他学术著作以为补充,都不失为新的互联网条件下,提升素养的新的学习方式。国学大师章太炎论及民族文化时曾说:“独言文、历史,其体自方,自以己国为典型,而不能取之域外。”110年前,太炎先生在日本东京讲授《说文》,用“国学”“国粹”来激励爱国热情。如今正是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勃兴的时代,热切希望《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这本书能够为更多人所阅读,促进汉字文化的传播和民众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期待越来越多类似的优秀文化普及读物不断涌现。张蒙蒙,男,文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训诂学、汉字学。作者介绍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研究所文章原创丨版权所有丨转发请注出处责任编辑:张燕语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a6lDVkv6m.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