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首尔哪里卖画材6YT大艺术家|1975年,他在首尔画下一个圈

艺术家李健镛 © 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Korea 他被称为“韩国行为艺术之父”,以身体为画笔之轴,记录作为身体的“自画像”。他拒绝以政治视角解读自己的作品,而恰恰
原标题:YT大艺术家|1975年,他在首尔画下一个圈艺术家李健镛©NationalMuseumofModernandContemporaryArt,Korea他被称为“韩国行为艺术之父”,以身体为画笔之轴,记录作为身体的“自画像”。他拒绝以政治视角解读自己的作品,而恰恰成为面对社会变革的实践者。他用身体书写,时至今日,也从未停止过行动。这里!那里!哪里?1975年,李健镛在韩国首尔弘益大学的校园里画下一个圈。他用长钉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然后站立并指向圆圈。他说出了“那里”(kŏgi)这个词,然后走进了圈子并大喊“这里”(yŏgi)。然后再站在外面,指着他的肩膀朝着圆圈的方向,然后说“在那边”(chŏgi)。回到圈子,他说“在这里”,“那里”和“那边”,然后终于走到圈子里,连续三次喊“哪里”。LeeKun-yong,LogicofPlace,1975©LeeKun-yong,photo:YiWan-ho看似无意义的行为,细读内含哲思。禅宗、老庄思想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及伦理学对李健镛产生了复合的影响。反映了庄子有云:“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西方哲学家梅洛·庞蒂则认为,“一定要有‘这里’,那里才会有‘那里’。”通过重复“在哪里”这个词时,李健镛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的质疑。这件名为《地点的逻辑(圆+人)》的作品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李健镛对于当下社会状态的思考,也被认为是韩国行为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作。行为中的手势和呼喊在他与观众、观众与世界之间建立联系。手势,将身体本身变成行为中诱发思考的坐标,之后引导出一系列的“身体绘画”及行为系列。LeeKun-Yong,TheMethodofDrawing76-3,photographedin1975(reprintedin2017),C-typeprint.CourtesytheartistandGalleryHyundai,Seoul,SouthKorea.重复的画线作为第一代没有被殖民记忆的韩国艺术家之一,李键镛的成长和韩国变革紧密相连。1942年,李健镛出生于朝鲜黄海道。为了躲避战争,李健镛随家人迁至韩国最南端的济州岛,朝鲜战争永久性地将他与出生地隔离开来。战争时期物质极度匮乏,海边用泥土堆砌的飞机和美国空投的彩色图书,成为了李健镛在回忆艺术最初记忆时为数不多的片段。作为护士的母亲希望李健镛成为一名医生,但他从小就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七岁时,他尝试在课本上画了一幅出租车,母亲见了打了他一下。从那之后,母亲会给李健镛出各种关于绘画的题目,“八九岁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要画画?怎么能画得很像?感谢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成为一位艺术家。”李健镛的父亲早先从事着牧师的工作,家中有着丰富的藏书。一方面,父亲的藏书从某种程度上加深了这个家庭的经济窘境,另一方面,奠定了李健镛知识结构的基础。“因为家里有很多书,我有阵子很不喜欢书的味道,甚至都很少回家”,这种家庭与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没有影响李健镛对于文本的涉猎。自在首尔的Paeje高中读书时,他对语言学和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着作。1963年,他以交白卷的方式抵抗父母意愿,最终进入韩国最负盛名的艺术学院首尔弘益大学美术系学习西方绘画。李健镛《布——深蓝》布上油画1974年,图片提供:佩斯北京在李健镛的早期创作中,他思考如何将绘画最小化,几何图形成为其绘画中反复出现的元素,并不严格意义上追求透视关系,而有意拉伸。“几何的方块不是硬边的结构,而是内在有东西在转动,让观众进入视线之中,想象其中的多层关系。”他用绘画去描述布面本身的垂坠感,而画面中强有力的红线作为视觉重心存在,这也为其后期对线的使用埋下伏笔。1971年,李健镛在韩国国立美术馆举办首次个展,他将一棵树连同地下的土壤一起搬进了展厅。很多观众不解地问,这不是垃圾吗?这是美术馆外面的东西,怎么能是作品?“当时,我就是希望打破白色的盒子,打破这种墙面。”李健镛在采访中表示,“没有人不喜欢树。”树这种和生命体相连的关怀,指向自然与生命,树根和枝杈的关系,被用于有用与无用的思考。LeeKun-yong\'sCorporaltermfeaturedin\"KoreanHistoricalConceptualArtFromthe1970-80s\"atTheGyeonggiMuseumofModernArt1976年,一次对于身高的另类测量,在韩国首尔发生。在李健镛朋友SungNeung-kyung首尔工作室的屋顶上,李健镛站在一块等身长的木板背后,在他身体所能探到的范围内,画出和面板垂直的线条,随即割去被画上线条的木板,这一过程不断重复,直到木板被画满。最终,李健镛将所有被切割的木板拼合,恰好与他的身体等高。身体从最初的被遮蔽,到完全露出。“线”——绘画中最基本的元素,被李健镛从绘画动作中抽离出来,和身体的运动轨迹结合,在重复中形成图像,他称之为“身体的自画像”。LeeKun-yong,BodyDrawing76-01,1976©LeeKun-yong,photo:SungNeung-kyung在1975年之后的五年中,李健镛连续创作了50个行为事件作品,很多行为只涉及重复非常基本的动作,包括画线、刮擦,擦除,进食,呼吸,饮酒和走路等等,这些身体上看似普通不引人注目的行为,以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在当时特殊的社会中延续。在作品《地点的逻辑(圆+人)》的表演过程中,李健镛注意到,即使他从现场离开,观众仍然继续盯着圆圈。这同样启发了他与观众的关系。李健镛开始邀请不属于艺术界的普通人,成为作品的观众,甚至将行为的实施方式印刷并分发给观众,邀请他们共同完成。这种开放和自我理解在当时的韩国引起了巨大的共鸣。李健镛的身体绘画与行为的注解图一起,在画面中呈现这种工作方式延续至今,在他的“身体自画像”中,他依旧会将现场拍摄的身体动作打印出来,贴在画布的某一角,如同一张使用说明,信息的传递简单粗暴,且有效。在李健镛的作品中,或许不见对于身体的伤害和身体极限的挑战,但他在激烈的背面建立了一种身体的参与方式。当小组成为媒体本身尽管,韩国的现代主义运动,略早于中国85新潮时期,但二者的发展有着很多的相似性。除却使用身体作为行动的语言之外,发起并参与活跃的艺术小组,也成为李健镛的重要实践之一。LeeKun-yong,FiveSteps,1975©LeeKun-yong1969年,李健镛与他的朋友、评论家KimBok-young共同创立了SpaceandTime(简称ST,小组的前身为ArtNews小组)。和中国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艺术小组现象相比,ST有着相似,又存在差异。在当时韩国严峻的社会环境下,艺术家们主动寻求抱团取暖,但ST小组并不以集体创作为目的,更像是主动担当了自媒体的信息传输和沙龙性的互动。ST小组通过翻译海外文章、油墨出版等方式持续研究海外艺术发展,并定期组织研讨会。“建立ST,就是为了知道新的想法,这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面对新的想法,人和人的见面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领域。需要交流的空间。”李健镛回忆当时ST小组的活动时,表示“那时,很多人聚集在首尔ST小组的空间中,他们或和艺术有关或者无关,有艺术家、作家、剧作家,甚至还有中小学生。大家一起来进行讨论,非常包容和公开。”LeeKun-yong,EatingHardtack,1975©LeeKun-yong,photo:ParkSeobo其中,艺术家李禹焕(LeeUfan)的著作《寻找遭遇》也进入ST的讨论之中,李健镛对于李禹焕对文化“过度”的批评提出质疑,这一声明也引起了其他韩国艺术家的共鸣,那时的韩国正在经历所谓文化艺术促进阶段。1972年1月,韩国政府颁布了“文化艺术促进法”,法律以维护韩国传统文化为名支持文化保护,并建立了中央资助机构。然而,在公认的西式油画、水墨画和雕塑类别之外工作的艺术家几乎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很多人汇集了各自的资源,形成了非官方的支持网络。矛盾的是,韩国政府也希望在“在国际文化圈中保持自己的地位”,恰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健镛也被视为韩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代表韩国参加国际性大展,并获得国际认同。LeeKun-yong,RelayLife,1979©LeeKun-yong,photo:KimChang-sŏp李健镛在1979年的圣保罗双年展上完成了他另一件重要作品《RelayLife》。他将自己的个人物品,包括钱包,手表,衬衫,裤子,腰带和鞋子放在地上,最终将自己的身体摊在沙滩之上,他的个人物品在身后形成一条轨迹。这表现了个人身体之外所有物的投降。李健镛认为,“来自一个人的生活可以用他或她最日常的配饰来代表”。在行为的最后,他面部朝下。这种“无作为”的思考贯穿李健镛的创作,成为了最有说服力的行动,尽管艺术家自己并不强调从政治视角对作品的解读。当重复被赋予时间重复,成为李健镛创作中最为贯彻的特点。和很多行为作品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不同,李健镛通过身体连接了行为和时间,行为本身和绘画的互动,使得每一次的实施都是带有唯一性的结果。时间所带来的身体变化,在长期的重复动作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LeeKun-YongSnail’sGallop,firstperformedin1979,(re-performedin2018)paper,charcoal,dimensionsvariable;andLogicofPlace,firstperformedin1975,(re-performedin2018)charcoal,dimensionsvariable.Performancedetailview,4ACentreforContemporaryAsianArt,Sydney.CourtesytheartistandGalleryHyundai,Seoul,SouthKorea.Photo:DocumentPhotography.76岁的李健镛来到北京,举办自己的首个中国个展。面对这位“韩国行为艺术之父”,他的精力充沛和幽默感染着到场的每一位观众。他喜欢称自己为“Rick”,或许和动画片“RickandMorty”里的怪教授有关。“世界在改变,”李健镛戏称自己是一个从韩国农村来的艺术家,“我都可以来北京做展览,很多北京的观众可以知道韩国还有我这样一个艺术家。”佩斯北京展览现场,图片提供:佩斯北京在展览现场,李健镛完成现场行为,再次背靠在画布上,深展手臂,以肩膀为轴心,记录下双臂摆动的轨迹。在行为现场,他反复强调着自己看不到绘画的结果,最终画面上留下了一个心形图案。李健镛在佩斯北京行为现场,图片提供:佩斯北京李健镛依旧对新的思考充满期待,他渴望和普通人对话,“我想和未满十岁的小孩、美术馆的保安和流浪汉对话,他们不懂我的作品,只需要知道我的年龄,我渴望听到他们对我作品提问,哪怕是很离谱的问题,我希望从这些问题中得到新的启发。”李健镛佩斯北京个展现场,图片提供:佩斯北京正如,他自己1995年在《艺术家的笔记》中写到的,“我想我不应该对艺术抱有过高的期待。艺术就像水面上的蒸汽,在阳光里变成彩虹,消散在风中,穿过地铁隧道,在站台上候车的人们中间稍事停留,在人们手握茶杯的指缝间闪烁,继而消失无影踪。然而即便如此,我也无法放弃艺术。作为一个在清晨的操场中央弯腰画下一个圆圈,或是用湿抹布擦拭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的人,我望着艺术,看着它退却至房间的天花板上,在这个房间里,地板正在开裂,所有家具都在下沉。”关于艺术家李健镛(LeeKun-yong)1942年出生于韩国黄海道,现生活并工作于韩国昆山,任昆山国立大学荣誉教授。李健镛是韩国观念艺术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韩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活跃的民间艺术团体“韩国前卫艺术协会”(AG)与“空间与时间”(ST)的领军者。他以简洁而引人深思的行为表演作品为彼时在观念与政策上腹背受困的韩国前卫艺术生态注入精神力量,被誉为“韩国行为艺术之父”。关于展览韩国观念艺术家李健镛(LeeKun-yong)中国首次个展展期:2018.07.14-2018.09.01地点:佩斯北京图片提供:佩斯北京-END-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a6lDn2o6m.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