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就像疯狗一样我们就像疯狗一样,为拍到震撼的新闻不顾一切

新闻记者或新闻摄影记者是社会重大事件的第一记录者,透过文字或镜头得到的信息已能在相当大程度上触动人的神经,而身临第一现场的巨大冲击,通常难以想象。拍摄《饥饿的苏丹》的凯文·卡特并非因为人们的指责自杀,也许因为长期看见太多难以忍受的真实,才会
原标题:我们就像疯狗一样,为拍到震撼的新闻不顾一切新闻记者或新闻摄影记者是社会重大事件的第一记录者,透过文字或镜头得到的信息已能在相当大程度上触动人的神经,而身临第一现场的巨大冲击,通常难以想象。拍摄《饥饿的苏丹》的凯文·卡特并非因为人们的指责自杀,也许因为长期看见太多难以忍受的真实,才会在自己的遗言里写道:“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虽说如今的手机摄影、数码摄影远远取代了笨重的设备,但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新闻图像的产生大量依靠图片社,世界各地的记者兜里的胶卷,装满了人们的良知。彼时的巴黎,正是图片社时代的首都。一部分原因是法国的社会与文化从一开始就接纳了摄影;更重要的是,这里链接了非洲与中东。世界上那些即将发生的大事件中,总能找到希帕摄影师的影子。大量摄影师聚集于希帕图片社1969年成立于巴黎的希帕图片社曾与西格玛、伽玛等最重要的图片社比肩。创始人戈尔申·希帕尤格鲁是集自由与海盗气质于一身的高大土耳其人。是所有图片社老板中最富有记者精神的。虽然他经常发不出工资,却因为个人的魅力吸引了数量庞大的摄影师。后来加入玛格南的传奇摄影师阿巴斯写道早年在希帕时的拮据:1972年,我出发前往越南,去报道越战。返回巴黎后,我问戈尔申,在那5个月期间,他为何没给我发1分钱。-你每天饿了就有饭吃吧?-是的。-你在酒店有房间睡吧?-是的。-你想要女人的时候就有吧?-是的。-那你为什么需要钱?瞧,我都给你存着呢。然后,他掏出那本著名的支票簿,那时他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给摄影师签一张支票,把之前数笔小额款项一次性偿付。那是图片社的英雄年代,一切都得亲力亲为:买机票、胶卷,而且在起飞时,兜里揣的全是自己的钱。在出发前,戈尔申挥舞着那个小黑本,要给我们出差当地那些美女的联系电话。伽马图片社是资历最老的;年轻的西格玛图片社是最守规矩的;而希帕,则是坏孩子的角色,什么都做得出,而且时常能爆出轰动性新闻。····在阿尔及尔机场的停机坪上,卡洛斯的周围是一群阿尔及利亚官员,其中包括内政部长穆罕默德·阿卜杜勒·加尼和时任外交部部长的阿卜杜勒-阿齐兹·布特弗利卡。身着黑色大衣,头戴帽子的工业和能源部长,贝莱德·阿卜杜勒-萨拉姆。1975年12月23日,尼克·惠勒摄于阿尔及利亚。1975年12月,豺狼卡洛斯率领6人特别小队闯进欧佩克总部,绑架六十多名人质,其中包括欧佩克成员国的多名政府部长。在得到他们即将飞往阿尔及尔后,希帕成员立即前往。释放人质的谈判过程中,所有记者都被关在靠近停机坪的一座小楼里,尼克·惠勒用长焦镜头拍摄到当时的外交部长与恐怖分子的谈话。回到希帕后,戈尔申推测照片中带着贝雷帽的侧脸就是卡洛斯,并最终得到证实。很快,这也成为希帕最具爆炸性的新闻之一,登上了各大报纸杂志的头版头条。1976年1月8日《明星》周刊封面《快讯》杂志1976年1月5-11号刊封面希帕的摄影师遍布世界各地,这是所与众不同的学校,同时也是家“沙漠客栈”,有近12000名摄影师,从世界的各地来到此地歇脚。他们包括兼职或全职的伟大记者或狗仔队,更包含曾经的管道工、医生、工人、快递员、伞兵、档案管理员、建筑师、教授、大学生等。1977年,上万名反对“超凤凰”核电站项目的游行者与警方发生冲突如,随着局势升级,冲突可以说变成了一场战争。不到20岁的年轻摄影师丹尼尔·乌普林与这反抗者目光接触时,他看到他的脸上充满的恐惧。在克雷伊斯-马尔维尔演绎了疯狂。那天有60000名反核能人士对“超级凤凰”计划防抗到底。政府在1998年12月30日颁布法令,决定关闭这座核电站。1977年7月31日丹尼尔·乌普林,摄影法国奔赴一线的摄影记者,总是充满危险性。罗杰·奥基如今已经是法国驻厄立特里亚大使,他在20几岁时为希帕工作,他曾说:“我们就像疯狗一样,为获得独家新闻不顾一切。”也因为一次报道被黎巴嫩真主党绑架遭到长期监禁。罗杰·奥基作为黎巴嫩真主党的人质,在被囚禁了319天后获得释放。1987年11月27日,摄于黎巴嫩。希帕的另外一位“疯狗”却在911事件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2001年9月11日,比尔·比加特带着三部相机离开自己的公寓,走向浓烟密布的双子塔。在第二座大楼倒塌后,他被埋在废墟下,直到第四天才被挖出来。人们断定不会有照片留下来,因为他的相机和胶卷都遭到了严重的损坏。但最终还是在他的数码相机中发现了储存卡,里面有将近150张照片,追溯了比尔·比加特生命的最后几小时。他的相机包。3部相机,6个胶卷和他的记者证一切都被压碎烧毁,只有一张小储存卡没有受损10点28分24秒:在一片世界末日的景象中,世贸中心的第二幢大楼倒塌了,向四周投射出上千吨的废墟,比尔·比加特拍下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张照片。2001年9月11日,比尔·比加特摄于美国。同样令人难过的,是戴安娜王妃车祸前,曾经是档案管理员的皮埃尔·苏在1997年8月30日记录下周六晚上,婚变后的戴安娜王妃和多迪·阿尔-法耶抵达丽兹酒店门口。但他却无法想象,在十几个小时后,他们却发生严重车祸。1997年8月30日,摄于法国。他们迟迟不从那辆梅赛德斯车上下来。我靠近那辆车,隔着车窗拍了三四张照片。却并不知道,我永远不会再见到他们了。还有那些让人无法在看第二眼的照片。在1988年的伊拉克,“化学阿里”以毒气毒杀5000多名库尔德人。摄影师马拉赞·奥兹图尔克写道:发现尸骸遍地,其中一些烧焦的尸体没了皮肤,多数为妇女、儿童和老人。这位父亲怀中抱着不到一岁的婴儿。在这个血腥星期五之后,幸存者将这天称作“死亡从天而降的那天”。这次化学武器大屠杀导致上千名平民死亡,上千人受伤,而且其中有许多幸存者后来也因并发症和疾病去世。在哈拉布贾,我看到了人性的消逝。直到21年后,我才有勇气回到那儿。2009年3月18日,我作为阿里·哈桑·马吉德的证人——他是这场屠杀的元凶——展示了自己的照片。当时在法庭里,甚至连法官也哭了,“化学阿里”自己则以冰冷的目光看着那些照片,面无表情。《四十年新闻摄影:西帕时代》内页1996年埃托·马兰卡拍摄布加勒斯特车站的流浪儿童。那些控制这些孩子的成年人阻止新闻摄影师去接近,实际上那些孩子们习惯了记者的采访。这些孩子会要求来访的记者给钱,埃托·马兰卡并没有给,在逐渐取得信任之后,对孩子们进行了拍摄。但不出几日便不堪忍受,他只想赶快回到正常生活,他说:有一名缠着绷带的小孩,它们吸食的胶黏剂让他精神失常,变得很暴力,经常打人。一天,他痛哭流涕道:“带我跟你一起走吧。”罗马尼亚人称这些孩子为“革命之子”,这些青少年在齐奥塞斯库倒台后,逃离了四分五裂的家庭或孤儿院。布加勒斯特北站既是庇护所,也是充满了各种危险的地方。1996年,埃托·马兰卡摄于罗马尼亚。当然还会有充满希望的记录,1989年11月9日之10日的那天晚上,柏林墙倒塌了。雅克·威特在偶然的情况下拍下这张照片。而在21年后,他收到了一封邮件,信中说,里面的士兵是自己的祖父,并询问雅克·威特还有没有其他的关于祖父的照片。雅克·威特又找到一张。在拆毁柏林墙之前,在德国年轻人的心中,这座自1961年起将柏林一分为二的耻辱之墙早就已经“倒塌”了。1989年11月9日,雅克·威特摄于德国。曾任《纽约时报》和《生活》杂志图片主编的彼得·豪威这样评价希帕图片社:“这是一家一流的新闻图片社,即使照片的质量不一定总是好的。在某些主题上,其反应速无人能及。”1990年2月11日周日。曼德拉将在开普敦附近的维克托韦斯特监狱获释。由于此次事件的重要性,吸引了大量记者。当曼德拉穿过铁门时,他向众人伸出了拳头,马克·皮特斯拍下了3张照片……当他抵达通讯社门前时,那里法新社、路透社、美联社都对各自的摄影师翘首以盼。而这张照片,也成为纳尔逊·曼德拉入狱27年之后获释的首张照片。非洲人国民大会的伟大领导,在被囚禁27年之后,重获自由。1990年2月11日,摄于南非。希帕的摄影师在第一现场拍摄下的照片,总是能以千奇百怪的方式和难以想象的难度将胶卷送回图片社。在被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上,摄影师曾将胶卷粘贴在座椅下方,而有的摄影师,甚至直接把胶卷不知道仍在了何处,只在外面的纸上写道:“请把这个胶卷寄到希帕,会有重金答谢。”这样的事迹无时无刻不发生在那个年代,昔日的赎罪日战争,古巴导弹危机、柬埔寨红色高棉夺权、西贡沦陷、勃列日涅夫的葬礼、旧金山地震、伊朗伊斯兰革命、两伊战争……历史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有希帕在记录。“即使在导弹危机期间,古巴仍保持着对优雅的追求:高跟鞋和卷发夹子……”戈尔申回忆道。因为根据卡斯特罗的命令,当时全民皆兵,比如在哈瓦那的一家银行门前的这位持枪的年轻女士。戈尔申·希帕尤格鲁1962年11月,摄于古巴。这些由茜尔维·朱利安拍下的爱尔兰共和军的独家照片,成为多家媒体深入报道和时事新闻的插图,包括1972年1月,著名的“血腥星期日”惨剧。1971年9月1972年1月10日《时代》周刊的封面。1日,摄于北爱尔兰。在赎罪日战争期间,以色列国防部长,摩西·达扬(MosheDayan)在戈兰高地的碉堡里。1973年10月25日,摄于以色列。在巴黎肖蒙山丘的工作室里录完节目后,在18岁的迈克尔·杰克逊周围,是其他4名“杰克逊五人组”的成员和他们的父亲乔。1977年5月,摄于法国。碉堡中的亚西尔·阿拉法特,用坚定的目光视察前线。他在的黎波里遭到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异端分子与叙利亚部队的联合围攻。1983年11月,摄于黎巴嫩。····翻过《四十年新闻摄影:希帕时代》有人感慨:那是一个相互成就的年代。独特的时代背景成就了伟大作品。但在这独特时代、伟大作品背后,新闻摄影师的本质则是一个个冲锋陷阵的纪实者。曾经充满魅力又无限慷慨的希帕图片社的创始人希帕尤格鲁去世时(2011.10.05),几乎所有他曾给过机会的人都聚集起来悼念他。《四十年新闻摄影:西帕时代》编者之一米歇尔·赛邦说:“戈尔申最后一次把我们如此多的人聚集在一起,上千名摄影师的奉献,造就了希帕的传奇。这不是一群人,而是一代人。”也是那样的一瞬间,使米歇尔·赛邦有了一种迫切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够记录下这部有关希帕的传奇。和《四十年新闻摄影:希帕时代》的书名体现的一样,这是一部包含大量新闻摄影的载体,一本关于希帕图片社过去40年的新闻图像和新闻摄影师的集结。编者挑选包括了80位摄影师在内的110幅极具时代代表性的作品,并要求他们记录下作品背后的震撼人心的故事。时逢戈尔申·希帕尤格鲁先生去世7周年,《四十年新闻摄影:希帕时代》中文版的出版也正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希帕先生”和伟大的希帕时代。购买《四十年新闻摄影:希帕时代》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a6lkNyWdm.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