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邪不压正《邪不压正》原著小说《侠隐》:这里有一个虚实相间的老北平

这里的北京,不是今天的北京。 这里的北京,是没有多久的从前,古都改称“北平”那个时代的昨日北京。 抗战烽火前夕,走进这虚实两个世界,是一位现代江湖游侠—越洋归来,替天行道,一了恩仇,穿云而去。 ——张北海二〇〇七年,纽约 十一年后,
原标题:《邪不压正》原著小说《侠隐》:这里有一个虚实相间的老北平这里的北京,不是今天的北京。这里的北京,是没有多久的从前,古都改称“北平”那个时代的昨日北京。抗战烽火前夕,走进这虚实两个世界,是一位现代江湖游侠—越洋归来,替天行道,一了恩仇,穿云而去。——张北海二〇〇七年,纽约十一年后,这个虚虚实实的北京被姜文搬上了大银幕,化身为《邪不压正》。正因为有了《侠隐》的底子,电影的讲述才有了附着与厚度。但作为电影的《邪不压正》自然与原著小说《侠隐》有诸多的区别,甚至可以说很多地方已与小说原著相去甚远。如果你想阅读张北海笔下原初的李天然、蓝青峰、朱潜龙......欢迎报名参加本期阅读评审团。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地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书评君期待,在这个新栏目下,向所有人提供关于阅读的优质评价,也同新的优秀“书评人”共同成长。TheJuryofBooks评审团本期书目《侠隐》作者:张北海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7月张北海,本名张文艺,祖籍山西五台,1936年生于北京,长在台北,工读洛杉矶,任职联合国,退隐纽约,著作随缘。1970年代起,张北海的家成了初抵纽约的华人了解这座城市的必到之地。阿城、陈丹青、张大春、王安忆、李安、张艾嘉、罗大佑、李宗盛、陈升等人,都是从他的客厅里认识纽约的。《一瓢纽约》即为他多年纽约生活所得。1990年代,从联合国退休后,张北海转而虚构《侠隐》,写尽出生地老北京的无限风情。文笔老道,笔下风流,既透露出他骨子里的中国气质,又显示出十足的洋派作风。它讲的是什么?民国年间,北平。时局暗潮涌动,日本人的势力蠢蠢欲动,抗日活动已自展开。青年侠士李天然留美归来,为寻找五年前师门血案的元凶,深入古都的胡同巷陌。随着他调查的深入,京城各路人马的斗智斗狠浮出水面,日本特务、亲日分子、豪门旧户、黑帮老大、交际花、外国记者等轮番上阵,一起酝酿着山雨欲来的局势。胡同深处,四合院里,老百姓的日子仍然优哉游哉地过着。从中秋到冬至,从春节到元宵,再到清明,到端午……直到卢沟桥的那一声枪响。它为何吸引人?张北海所依赖的,不是悼亡伤逝的情绪,而是文字的再现力量。他是在跨越时空的睽违,观看北京当年的回光返照。除了怀旧,他更要创造他的理想城市。——王德威皮影戏般的飞侠、戏台上的爱情对白,乃至大型战争场景的动员及历史幻景,全在不忍删除的细微末节知识掌故中,边界模糊而让人相信“在1937年的北京城里,真的曾经存在过那样一座城市”。——骆以军张北海的《侠隐》,就是写了一个人世间的侠士。——王安忆《侠隐》以久违了的扎实的笔触与沉稳的心迹、干净的文字和严谨老道的叙事方式,特别是意在笔先,认真做足了功课,稔熟于心地融入了大量的老北京地理和民俗民风,真的是地道,写得那样韵味醇厚,精描细刻,逸笔氤氲,宛若一帧墨渍淋漓的水墨画。——肖复兴《侠隐》抢先试读巧红(节选)李天然这一觉睡到早上十点。他轻松地洗漱刮睑,完了去了东屋。刘妈一见他就先请安,“歇过来啦,少爷?”再给他端上咖啡,“我叫老刘给您买去,几副?”“不用麻烦了,”他倒着咖啡,加奶加糖,“就给我摊几张蛋饼吧。”刘妈刚要出屋,李天然又喊住了她,“刘妈……往后不用称呼‘少爷’,就叫‘李先生’……跟老刘说一声。”李天然喝着热咖啡,抽着香烟,看着房间四周的摆设。究竟是外国人家,正中间一张西式长方形餐桌,上面摆着一盘花,两座粗粗的银烛台。八张高背椅。东边靠墙一组小沙发。他坐在门旁靠窗小茶几那儿。窗户开着。太阳早已经晒进院子了。他还没时间去想这次回北平究竟有什么打算。马大夫昨晚提了一下也没接下去。过几天再说吧。待会儿干吗?出去走走?李天然以前每年都跟着师父一家进几次城。赶个庙会,看看灯,闹闹鬼节,拜访一下长辈,买买东西,办点儿年货。每次来也都会住上好几天。整年待在西山乡下,进城是件大事,几天前就开始算计了。可是这次几年没来了,反而没小时候那么心急。他吃完蛋饼,叫刘妈把马大夫昨晚穿的那件黑短褂儿给找来。昨天进城在路上就发现了,还是穿大褂儿长衫的多,穿洋装的少,不套件短褂儿,出去有点儿惹眼。他还是昨晚上的打扮,只多了件马大夫的黑布褂儿。天不凉,可也不热,真是二八月乱穿衣。单夹都成。“马大夫说交给您,”老刘在他出门前上来给了他一个白信封,“一百,您点点。”李天然掏出了钱,看了看,正要把空信封还给老刘,“家里有电话?”“有……东局……呃……四局,二二八六……我去给您找支笔。”“我有。”李天然在信封上记下了号码,“午饭不回来吃。”他戴上了太阳镜,出了大门。上哪儿去?北平大街没什么好逛的,先绕一圈儿再说吧。他大致还认得路。反正外城内城皇城,大圈圈里面小圈圈,小圈圈里面黄圈圈。可是为了保险起见,他出了干面胡同西口,就沿着哈德门大街上的电车轨道向北走。没一会儿就到了东四南大街。他记得北平的几路电车都穿过前门,再绕着皇城跑。只要不进小胡同,不离轨道,准丢不了。他今天是个百分之百的闲人,没事在大街上溜达的那种闲人。马路上人不多,只有在东四牌楼那儿过街的时候有点儿挤。他等了会儿。牌楼东北角搭着一座高高的警察亭子,可是里边那位交通警好像只管红绿灯,只管汽车电车,其他什么洋车马车,别说行人,连硬闯红灯的自行车,他都不理。偶尔挤不动了,他才在上头用扩音喇叭喊一声,“奔东的洋车快着点儿!”他刚过六条就止步回头,进了胡同口上那家杂货店,问有没有月份牌儿。一个秃头流着鼻涕的小伙计打量着他,“快八月节了,还买月份牌儿?”那小子一副寒碜相,李天然瞄了他一眼,“有今年的吗?”小伙计用头一指墙上一张美女挂历,“我们自个儿要用。”“查查行吧?”小伙计不搭碴儿,可也没说不行。李天然过去翻。是一天撕一张那种。今天是九月二十二,阴历八月初七。他一直翻到十月十五,才是阴历初一。好,十月十五。他掏出一角钱给那个小伙计,把那小子吓了一跳,不知道该拿不该拿,也不敢伸手。李天然把钱塞了过去,故意一瞪眼,“去擤擤你鼻子!”十月十五,九月初一,还有二十来天。出了铺子,太阳晒得有点儿热。他脱了黑短褂,立刻感觉到有人在看他运动衣胸前那几个外国字。没走了几步,又发现后头跟了好几个小孩儿。他又套上了短褂,那几个小子跟了两三条胡同,也就不跟了。他隐隐有一点儿回家的感觉,虽然北平也不是他的家。可是,他也根本没个家。自从师父一家人一死,他更没家了。但是今天,晒在身上暖乎乎的太阳,一溜溜灰房儿,街边儿的大槐树,洒得满地的落蕊,大院墙头儿上爬出来的蓝蓝白白的喇叭花,一阵阵的蝉鸣,胡同口儿上等客人的那些洋车,板凳上抽着烟袋锅儿晒太阳的老头儿,路边儿的果子摊儿,刚才后头跟着的那几个小子,秃头流鼻涕的小伙计……他觉得心中冒着一股股温暖。他顺着轨道拐上了北新桥西大街。想了想,改天再去雍和宫吧。到了鼓楼。一上地安门大街就看见右手边不远的什刹海,拐个弯到了皇城根。南边就是北海。星期二,还有这么些人。其中几个像是日本人,一个女的还穿着和服。他远远看见他们几个出了公园,上了街边一辆黑色汽车。都快一点了,难怪觉得有点儿饿。他开始留意,看有什么馆子可以进去试试。电车轨道在个街口分成两路,往南往北去的都有。他想了想走的方向,朝南上了西四北大街。刚过了西四牌楼,一阵香味儿飘了过来。他没再犹豫就进去叫了碗羊汤面。坐在那儿吃,每次抬头往门外看,都瞧见斜对面街边停了部黑色汽车。这次又抬头,觉得很像刚才在西皇城根看见的那辆。他又多看了一眼,不自觉地吃慢了。他心不在焉地付完账,上了街,继续慢慢往南走。等他在街这边经过那部黑车的时候,看见有四个人从一家饭庄出来。不错,是那几个日本人。三个黑西装男的和一个穿和服的女的。其中一个男的矮矮壮壮,圆脸,让他心猛跳了两下。再要细看,他们四个已经上了车,往北开走了。隔着条大马路,前面又是人,又是车,又才几秒钟。可是,他又怎么能忘记这张圆脸?上次也是几秒钟,可是,那几秒钟就是永远。李天然麻木地一直走,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右额,一阵“叮当”电车声惊醒了他。再看是西长安街。他在抄手胡同一家小茶馆歇了会儿。半壶茶之后才平静下来。好,你这小子是谁我不知道。可是我知道就是你。就在北平,还活着。他在大街上拦了部洋车回家。拉车的要五角。刚好老刘在大门口,问是打哪儿上的车,掏出两角给了车夫,“两毛都多给了。”李天然怪自己没事先说好价钱,又多给了一角。他问马大夫什么时候回来。老刘说总要七点。进了内院,刘妈问,“马大夫说给您找个裁缝。什么时候有空儿,说一声儿。”李天然看看表,还不到四点,“这就去吧。”她跟老刘交代了声儿就和他出了大门。刘妈看起来四十出头,仍然是一双天足,说他们两口子在马大夫家做了四年多了,是买下这幢房儿的时候过来的,都挺满意。经过美国学校的时候,刘妈还指着说,“这就是丽莎教的学校。”李天然心想,没个中国家里雇的佣人能这么称呼太太。刘妈出了干面胡同东口,也没过街,左拐往北,“不远,这就到。就在我们这条儿后头。”果然,上了南小街几步就又左拐,进了条很窄,还不够两个人并排走的烟袋胡同。突然,刘妈在前头住了脚,转身说,“您可别忌讳,她是个寡妇……”等了等,见李天然没作声,又边走边说,“可是关大娘的活儿可真好。朝阳门南小街这些胡同里的人全都找她……”说着又拐了个弯,正对面再几步路就是一扇虚掩着的木门。刘妈在门口提高了点儿嗓门儿,“关大娘?”里边立刻就应了,清脆的一声,“哪位?请进。”开门的女的,高高个儿,灰褂裤,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头发黑黑的,结在后面,眼珠亮亮的,直瞧着刘妈,“刘婶儿……屋里坐。”李天然还没给介绍,不便说话,跟着她们进了院子。他看着这位妇人的背影,有点儿纳闷儿,不太可能是关大娘吧?裤褂松松的,还是掩不住那个身子。腿长长的,脚也不小,走起来有点儿摇晃……怎么看也不过二十出头,怎么说也不像个大娘……倒是有点儿师妹的味儿。进了西屋,关大娘招呼着坐。房间不大,像是一明一暗。这间明的有张吃饭用的四方桌,几把椅子板凳。头顶上挂着一个光秃秃的灯泡儿,垂着一根拉线,末端扎了个铜钱。靠窗像是用门板搭出来的一条桌子,上头一堆堆布料,针线,尺子,带子,剪子。旁边立着一架脚踩的那种缝衣机……“我去沏茶。”关大娘掸了掸袖子,出了屋。刘妈挪了把椅子请他坐,像是自个儿家一样。她很机灵,有点儿觉得李天然不知道该怎么应付,“没关系,您就跟着我们叫她关大娘。”关大娘端了两杯茶回来,放在桌上。刘妈这才开口,“大娘,这位李先生是马大夫家的客人,刚从外国回来,在我们那儿住。”又给李天然介绍,“关大娘,我们这儿的细活儿都找她。”两个人点了点头。“李先生想做件大褂儿。”“那好办……可是都快中秋了,是做单的,还是夹的棉的?”李天然想了想,“先做两件单的吧。”关大娘从长桌子上取了根软尺,请他站起来,稍微比了比肩膀,腰脖,臂长,身长,“成了。”把尺子往口袋里一揣,“什么料子?颜色?”他又想了想,“布料,一件藏青,一件黑……”他顿了顿,“不记下尺寸?”“咳!”关大娘轻轻笑了,“这还用记。”刘妈也笑了。李天然有点儿不自在,“得多久?”“急着穿吗?”“急是不急。”“成……下礼拜。”“钱怎么算?”“没多少……单幅儿五码……您要两件……”“少爷您别管——”刘妈抢了下去,立刻发现叫错了,“李先生,回去再说……马大夫家老是有零活儿在这儿做,隔阵儿算一次。”李天然没再言语。刘妈接了下去,“就这么吧,过两天我来拿。”“我自个儿来吧,”李天然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快,就补了一句,“总得试试……”他站了起来,不知道为什么说不出“关大娘”这几个字,“那就麻烦你了……”他们一前一后出了小胡同。刘妈跟上来说,“这儿附近可有些缺德的小子,说她们家是‘死胡同里的寡妇院儿’。”如何参与阅读“评审团”?我们希望你:|是一位认真的阅读者,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期待将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与更多人交流,甚至引领一种主张。|时间观念强,能够遵循我们的约定。你只需要:|点击“阅读原文”,在表单中告诉我们你为什么想要读《侠隐》,或者你对这部作品所涉及的领域有怎样的了解和兴趣。|等待我们的回复。我们会在两天之内选取5位评审员,然后确认地址与联系方式,尽快将书寄出。|在两周内(从收到书之日起)将书读完,发回500-800字的评论或读后感。如果你被选中为当期阅读评审员,我们还将邀你加入“阅读评审团”微信群,让你遇到更多热爱阅读、认真思考的同路人。也许有的人会觉得——一本免费寄送的书,换来这么多的要求,不值得呀。但赠阅并不是“阅读评审团”的核心,我们所期待的,是让有意愿有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读者,有一个发表和交流的平台;是让那些原本灵光一闪、只有自己知道的思考,在鼓励和督促之下能够被文字所记录、被他人所阅读;是为了通过认真的讨论,让“热点”的潮水中多一些独立的、真诚的声音;甚至,是为了发现和培养新的书评作者,让我们以这种方式相遇,然后看到你从此不断成长。你,来吗?记得是“阅读原文”哦。评审团微信公众号ID:ibookreview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3469RKQrpq.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