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记忆里的小零食伴随80、90后儿时记忆的这种零食,如今也很少能吃到了……

三秋之半,佳节将至。收获的季节,最该喜悦的莫不过传统中国农民,而在田间的劳作者里却越来越难发现年轻的面孔。 当村庄衰落,人口迁出成了一种现象,象征圆满的节日在农村就有了更深的意义。游子思念故土,异客回到家乡。 年迈的父母除了丰收更期待团
原标题:伴随80、90后儿时记忆的这种零食,如今也很少能吃到了……三秋之半,佳节将至。收获的季节,最该喜悦的莫不过传统中国农民,而在田间的劳作者里却越来越难发现年轻的面孔。当村庄衰落,人口迁出成了一种现象,象征圆满的节日在农村就有了更深的意义。游子思念故土,异客回到家乡。年迈的父母除了丰收更期待团圆,而归家的人,除了乡愁,思考更多的是感恩与回报。他,便是这万千游子之一。“米糖已经成了我精神上的载体。”在月湖时当代艺术中心的展厅里,青年艺术家谢正赛这样说道。此时他的“一抹离愁”个人作品展正在展出,除了画作,一部叫《米糖不言谢》的纪录片也是展览的核心。现定居北京的他出身在湖南耒阳夏岭村,他的成长和求学,全靠父母熬制的一种米糖来供养。记忆中,米糖制作是夏岭村家家户户赖以生存的技艺,但随着村里的变化,制作米糖的人家也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两三户,其中就包括谢正赛的父母。▽《米糖不言谢》纪录片完整版米糖的手工制作过程之复杂,和制作豆腐有得一拼。凌晨5点,谢正赛的父母便起床开始熬制。①制作米糊在以前那个机械还未普及的年代,十几斤大米都是在手工石磨的反复碾压下成粉,这第一步就是时间和力量的产物。磨好的大米放入大锅中煮成米糊,又是一场4-5小时的耐心战。②捂火酿糖夏岭村的传统制糖工艺采用谷芽作为催化酶,这样发酵酿制出来的糖甜度只有蔗糖的三分之一不到。酶法发酵耗时长,但是为了纯天然,6、7个小时的等候也值得。③大火熬制糖浆需要全程大火熬制,沸腾时米浆冒开似花,预示着米糖尚待熬好;沸腾过后米浆收落为糖,当地人称“花开花落”。花开花落间,锅边必须留人连续不断地搅拌,因为不另加白砂糖,若是新手,稍不留神就会糊锅。最后两百斤的糖水最多只能熬出二十斤成品。△“一抹离愁”个展现场影像艺术作品《花开花落》④加料成型糖底难搅就意味着拉糖也难度升级。加上芝麻、花生碎,趁热压制切片,需一气呵成,方能成最佳形态。直到阅历逐渐丰富,内心的力量逐渐强大,谢正赛才逐渐重视米糖在他生命里的地位。△《米糖不言谢》拍摄现场从前,米糖是生存的来源,现在,米糖是精神的依赖。这复杂的感情,似乎与故乡、与父母之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重合。与许多乡情浓厚的游子一样,而立之年后,他幡然醒悟,或许是时候做点什么了。故乡的父母不觉得米糖是个作品,但在艺术家眼里,米糖是光阴和匠心共同作用下的艺术品。用艺术的语言包装它,让它被城市的人认识,让乡村被更多的人关注,是它最好的重生。就像用饱满的情感注入到艺术创作一样,画家将对故乡的态度和感怀融入到了这份米糖礼盒中。△《被异化的风景》谢正赛2018“一物一世间”,朴实的最外层包装是老一辈匠人内心坚守的体现。在这样的包容下,作为年轻的一代,谢正赛想传达得更多。与平日他在艺术世界里喜欢的抽象性不同,他具象地绘制了米糖的的制作过程并印制在内包装上,用通俗感的艺术来定义心中的故乡,这样能更接近大众心中每个人对故乡的情感。关于故乡的故事也以一家三口的形式呈现在精心设计的折页上,仔细阅读聆听,你会发现,这也是你我他的故事。米糖香脆不粘牙,甜度刚刚好。花生与芝麻的双重质感融入到香浓焦黄的糖里,入口不会即化,只有当糖在口腔反复作用后,才会慢慢溶解。在细心地体会下理解制作的不易,在每一口的逐渐变化中感受儿时的记忆。与市面上工业化制作的产品不同,每一片米糖都有着细微的差异。正是这种自然纯正体现着对于传统的尊重。用心做好这盒米糖,是谢正赛这次回到故乡的收获,也希望以此感染更多的人。「米糖不言,心中鸣谢。这种谢意将化作一个提醒,既提醒行走四方的游子,也提醒固守家乡的我们。」/用心做好这盒米糖/①艺术衍生版手工米糖礼盒(限30份预定)(内含:艺术包装盒/手绘包装袋/精美卡片及折页/手工米糖500g)②简装版手工米糖礼盒(深浅2色可选)(内含:简装版包装盒/精美折页/手工米糖500g)一抹离愁米糖为伴/展览信息/《一抹离愁——谢正赛个人作品展》展览地点: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月湖公园内月湖时当代艺术中心展览时间:2018年9月1日-2018年9月25日主编:罗楚风编辑:卤蛋文中图片由谢正赛提供未经授权拒绝转载*法律顾问:人和人律所•陈律师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0wV4zqn6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