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有何奇珍异馔_康熙帝_皇帝_八珍糕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周 乾 眼下正值冬季,是大快朵颐的好时节。说到老北京的美食,受清朝的影响比较深,清代宫廷里帝王们才能享用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后来渐渐流传至民间。在清代的紫禁城,无论是菜肴的制作,还是皇帝的用膳,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另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周 乾

眼下正值冬季,是大快朵颐的好时节。说到老北京的美食,受清朝的影响比较深,清代宫廷里帝王们才能享用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后来渐渐流传至民间。在清代的紫禁城,无论是菜肴的制作,还是皇帝的用膳,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另外,紫禁城里的清代帝王也有自己特定的美食喜好,如康熙帝喜欢“野炊”鹿肉,乾隆帝亲自指定八珍糕的配方,末代皇帝溥仪爱吃西餐等……不妨从典籍里探寻清代帝王的日常饮食,看看帝王的饮食习惯里有哪些故事?

皇帝用膳规矩多

据清人吴振棫撰写的《养吉斋丛录》记载,清代皇帝每日的用膳时间有明确的规定:每天两顿正餐,早膳时间为卯正二刻(约早上6:30),午膳时间为午正二刻(约中午12:30);如果在申酉(约下午3:00—6:00)或更晚的时候还需进膳,则由内廷按要求临时准备。因为皇帝每次用膳的菜品多,为避免浪费,皇帝每次用膳后,会把剩下的菜肴赏赐给身边的人,包括嫔妃、阿哥、公主及御前内务府、军机处、南书房入直大臣等。

皇家菜肴的制作有着严格的检验程序。原料必须经过择、选、拣、挑、洗、刷等工序,由笔帖式(清代官名,掌理翻译满汉奏章)检查合格后,再交给配菜人员。配菜经过割、切、剁、片等工序,经另一名笔帖式再次检查合格后,方可传膳。每道菜品上桌前,还要经过严格的安全检查。

皇家有专用的膳食器具。溥仪曾在《我的前半生》回忆,他一般在养心殿东暖阁用膳,使用绘有龙纹和“万寿无疆”字样的明黄色瓷碗,冬天则用银器,下托盛放热水的瓷罐。每只菜碟或菜碗都有试毒的银牌。每道菜在送来之前,都会有一名太监预先“尝膳”,也是为了试毒。待到所有菜上齐后,有太监喊“打开碗盖”。其余太监便上前揭开每道菜上的银盖,放到一只大盒子里。这时,皇帝方才开始用膳。

故宫藏清代进膳用具

故宫藏清代银荷叶式高足盘

同样,每道菜的温度也有严格的要求。溥杰夫人爱新觉罗·浩(嵯峨浩)在《食在宫廷》中回忆,皇帝吃饭没有固定的地点,为了让膳食保持一定的温度,御膳房一般会用两种方法。一是提前备好小炉子,以便皇帝外出用膳时加热。二是将做好的菜肴放在铁碗里,再把两块加热好的铁板分别置于铁碗的上下两面。要传膳时,太监便把铁碗中的菜肴倒入瓷碗内。这样,饭菜上桌的时候还是热腾腾的。不仅如此,上菜时,太监还要用手逐个确认瓷碗的温度,确认饭菜不凉不热,方才请皇帝用膳。

康熙“野炊”鹿肉

鹿肉是清代帝王喜爱的美食之一。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鹿之一身皆益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之良”。

清代宫廷的鹿肉主要源于东三省的进贡,然而喜欢狩猎的康熙帝,更喜欢在户外“野炊”鹿肉。

据法国传教士张诚在《张诚日记》中回忆: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9月16日,他随康熙帝于天亮前起身,去猎捕公鹿。到吃早饭时,他们已经走了二十里路,又陆续走了约十里路,才进入山区。在那里,康熙猎获了一只五百多磅(约450斤)的公鹿。在下午两点多的晚餐时,康熙亲手整理这只公鹿的肝。肝和臀部的肉,被看成公鹿最为精美的肉食部分。康熙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婿都来帮忙。康熙把鞑靼人古时收拾鹿肝的方法教给他们,并感到很开心。康熙亲自把片好的鹿肝烤着吃,还分给儿子、女婿及身边的官员们。张诚也有幸得到了一片烤鹿肝。

张诚还回忆:同年9月19日,康熙帝进行了三次围猎,猎获了三四十只公鹿和狍子。当天下午有雨,但他还是和平常一样在户外晚餐。他把吃的那块鹿肉烤好,其余的人按照他的示范去烧烤。康熙帝在示范之余,把亲自收拾的鹿肉的一部分赏赐给了张诚。

另据《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1996年版)记载:康熙四十五年(1707)七月十二日,康熙帝狩猎,射中大公梅花鹿一只,“烧鹿肝吃”。

需要说明的是,清代宫廷主要通过哨鹿的方式来捕获鹿。所谓“哨鹿”,又称“木兰”,即打猎时模仿鹿声,以吸引鹿过来。《清文献通考》载:“每岁白露后,鹿始出声而鸣。效其声呼之可至,谓之哨鹿”。据《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载,康熙于五十八年(1719)八月自豪地说,他自幼年以来,用鸟枪或弓矢捕获过老虎、熊、豹、猞猁、鹿、狼、野猪等动物,而通过哨鹿的方法,就捕获过数百头鹿。

乾隆亲配八珍糕

根据资料,乾隆帝喜欢吃鸭肉和燕窝。除此之外,他还偏好一种糕点:“八珍糕”,他甚至会钦定其配方。八珍糕既为食,又为药。《清太医院秘录》(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载,此糕“不热不寒,平和之品。专治诸虚百损,脾胃怯弱”“养元气、开胃口”等。

据乾隆四十四年(1779)《驾行热河哨鹿节次膳底档》记载:这年三月十二日,乾隆帝命太监胡世杰传旨:“叫你们做八珍糕”。随后,乾隆帝亲自提供了八珍糕的配方和制作方法:人参二钱、茯苓二两、山药二两、扁豆三两、薏米炒二两、苋实二两、建莲肉二两、粳米面四两、糯米面四两;将上述食料磨成细面,加入白糖八两和匀,蒸熟后晾凉,每日随茶送来品用。乾隆帝在热河(今承德避暑山庄)期间,早膳后有品尝八珍糕的习惯,该档案亦有丰富的记载。

如六月二十八日辰初(约上午7点),乾隆帝在烟波致爽殿进早膳后,太监俫獃(dāi)传送八珍糕一品(份),乾隆帝品尝了四块;七月初七卯正一刻(约凌晨6点15分),乾隆帝在“一片云”西暖阁进早膳后,太监俫獃传送八珍糕一品,乾隆帝品尝了一块;八月十三日卯正二刻(约凌晨6点30分),乾隆帝在勤政殿进早膳后,太监顺喜传送八珍糕一品,乾隆帝品尝了四块;八月十五日辰初,乾隆帝在勤政殿进早膳后,太监厄禄里传送八珍糕一品,乾隆帝品尝了四块。作为皇帝,乾隆平时享用的山珍海味不在少数,却还是如此重视八珍糕,且还是在饱餐之后专门品尝,足见其对这道美味的喜爱。

慈禧独创菊花火锅

火锅有着悠久历史。在清朝时,火锅也曾风靡宫中。宫中长期服侍慈禧太后的宫女何荣儿,在《宫女谈往录》中回忆:清代宫廷里,每年自十月十五日起,每顿饭都要添设火锅,吃法与东北的习惯相同,“将酸菜、血肠、白肉、白片鸡、切肚混在一起”,吃火锅的时间达3个月之久。不仅如此,清代帝后还有“独创”火锅吃法者,其中以慈禧太后为典型。

慈禧的御前女官裕德龄撰写的《御香缥缈录》中记载了慈禧喜欢吃的一种火锅:菊花火锅。这种火锅的主要原料为:剔骨鲜鱼片(或肉片)、原汁鸡汤(或肉汤)、鲜“雪球”,其中的秘方即鲜“雪球”。“雪球”是一种白菊花,花瓣短而密,而且非常洁净,宜于食用。

故宫藏光绪款寿字银质火锅

据书中记载,吃火锅前,有专人摘取新鲜的“雪球”,将其洗净。随后,御膳房准备银质小暖锅一具。暖锅里已经有了大半锅的原汁汤,上面的盖子与锅接缝极其严密,不仅有利于锅热,还能使鲜味保留。接着,御膳房准备比茶几略大的餐桌一张,并将火锅架在桌子中央预留的圆洞位置。慈禧太后吃火锅时,太监张德(即小德张)揭开火锅盖,待慈禧亲自将肉片放入锅内后,盖上锅盖。五六分钟后,张德再次揭开锅盖,待慈禧将菊花瓣酌量撒入锅内后,再盖上锅盖。稍等片刻,菊花火锅就可以食用了。鲜肉片在鸡汤里烫熟后,产生了鲜味,这种鲜味再与菊花的清香融合,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鲜香口感。书中记载了慈禧每次吃这种火锅的丰富情感:吃火锅前,“总是十分的兴奋,像一个乡下人快要去赴席的情形一样”;放菊花时,“总得不住口地指挥着”;吃火锅时,“吃得高兴,往往会空口吃下许多去”。

溥仪爱吃西餐

在宫中,吃西餐被称为吃“洋饭”。末代皇帝溥仪受庄士敦教育理念的影响,对西餐非常感兴趣。溥仪在《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2011年版)中,回忆了自己第一次吃西餐的场景:让太监试吃黄油和奶酪。太监们各尝一口后,表示味道太难吃了。就这样,溥仪的第一顿西餐,他本人仅尝了几口,其余都让太监吃了。

但这并不意味溥仪不喜欢吃西餐。不久,他下令将内务府的人员由700人裁减到300人,御膳房的厨师由200人裁减到37人,并增设“番菜膳房”,专门做西餐用。根据《西餐工艺》(郭亚东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记载:1922年的整个7月份,溥仪每天都吃“番菜”(西餐),而且几乎天天不重样。菜肴有冷有热,有甜有咸。菜品有煮得极烂的山豆泥子,有鲜嫩的花叶生菜,有烤羊排、猪排,有新鲜的水果,还有咖啡等。为配合厨师做西餐,番菜膳房一次性购置了冰激凌桶2个,银餐刀、叉、勺各20把,咖啡壶3把,银盘、银套碗等各20件。位于储秀宫后殿的丽景轩,曾经是溥仪举办西餐宴会的场所。建筑内的原状陈列中,餐桌及餐具均保留西式风格。

丽景轩内的西式餐桌与餐具

溥仪曾作一首吃西餐的“怪诗”(见《中国名人轶趣 录》,李瑞进、劳惠仪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诗中这样写:“明日为我备西菜,牛肉扒来炖白菜。小肉卷来烤黄麦,葡萄美酒不要坏。你旁看,我吃菜,一旁馋坏了洪兰泰。口中涎,七尺长,一直流到东长廊。我大笑,把肉藏,藏在屉内满屋香”。诗中,牛肉、白菜、肉卷、黄麦等菜肴均为西餐做法,葡萄酒亦为源于欧洲的酒。溥仪用“七尺长涎”来形容太监洪兰泰对西餐的馋,用“把肉藏”来表达自己对西餐的珍惜,并用“满屋香”来形容西餐的诱惑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PVdLx3kDdQ.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