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原古代科学技术江晓原|为何好莱坞影片中的科学技术绝大部分是负面的

▲江晓原 作者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 责编 许小编 刘小编 ◆ ◆ ◆ ◆ ◆ 中国观众很长时期以来已经习惯了在国内文艺作品中看到对科学技术及科学家“崇高形象”的塑造,这种状态可能至今仍是如此。但在当代以好莱
原名:蒋晓原|为什么好莱坞电影中的大部分科技都是负面的▲蒋晓原,作者蒋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负责许晓边,长期以来,中国观众习惯于在国内文艺作品中塑造科学技术和科学家的“崇高形象”,这种情况可能仍然存在。但在好莱坞主导的当代西方科幻电影中,情况恰恰相反——几乎所有的科幻电影都在表达对科学技术的怀疑和对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担忧。在这方面,具有近一个世纪历史的反乌托邦传统,似乎是西方科幻电影中最具活力的思想纲领。在当代西方科幻电影中,未来世界的科学技术不是中国公众使用的“驯服工具”,而是一匹脱缰野马,一辆刹车受损的疯狂火车——也许根本就没有刹车机制。它往往呈现出这样的情况:它带来的问题远比它解决的问题更严重、更致命。科学家通常被描述为“科学狂人”。他们要么有疯狂的野心,想用科学技术来控制世界,奴役全人类;甚至在一些通常不属于科幻类的电影中,如007系列、蝙蝠侠系列等,也会出现这样的科学家形象,或者为了获得新的东西,把自己推销成有疯狂想法的邪恶恶棍知识,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跨越道德底线——在中国公众熟悉的话语中,这种情况通常被表述为“科研没有禁区”。然而,在许多中国公众和科学家的心目中,这句话往往是从一个积极的角度来理解的,试图用伦理道德来规范科学技术,甚至会被一些科技工作者指责为“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的绊脚石”,因为很多人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是无条件的、无限的。本文对一些著名电影作了不完全的初步描述。1、 叛逆的人工智能还处于“前PC时代”,叛逆的电脑形象出现在经典科幻电影《2001太空奥德赛》(2001:aspace Odyssey,1968)中。人类宇宙飞船“发现者”上有一台名为“hal9000”的计算机——它已经是人工智能了。在航行中,“哈尔9000”无缘无故叛变。它关闭了三名处于休眠状态的宇航员的生命维持系统,这相当于谋杀了他们,并将另外两名宇航员骗出太空船,杀死了其中一人。根据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哈尔9000的行为明显违反了第一定律。《银翼杀手》(1982)被认为是最好的科幻电影,它有着多重主题。其中,Android类似于机器人和后来的克隆人。“复制者”的人权是其主题之一。泰瑞尔已经开发出基于人类精英的复制体。它们只有四年的寿命,没有人权,被用于人类不愿亲自从事的高风险工作,如太空探索或在其他星球执行殖民任务。但既然复制者如此优秀,就不可能愿意长期被奴役,反抗终于出现了。人类政府随后宣布复制者是非法的,并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警察局来杀死复制者。该机构雇佣的杀手被称为“刀锋杀手”。影片中复制者巴蒂展现的高尚人性,银翼杀手德卡德本人是否是复制者的谜团,似乎都在暗示复制者反叛的正义。在电影《机器的公敌》(I,Robert,2004)中,机器人的反叛已经成为一场公众起义。由于人类采用“让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的技术,反叛人类的机器人“克隆”了大批追随者。他们最终走上街头,与人类发生冲突。影片结尾,没有人类,只有一个救世主机器人,在广场上指挥着无数机器人。这意味着什么?这是否意味着未来世界将由机器人统治?2、 噩梦电影《银翼杀手》的第二个主题有点晦涩,那就是,我们真的能了解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相吗?《银翼杀手》中的记忆植入故事已经涉及到这个主题。在后来的电影《十三楼》(1999)和《黑客帝国》(1999-2003)中,这一问题更为集中和直接讨论。事实上,这个问题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PVdLzW9rQ0.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