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蒿子面 舞黄羊钱鞭 坐羊皮筏子_中宁县_中卫_宁夏

▲蒿子面的原料——腾格里沙漠野生植物沙蒿 ◆沙蒿子磨成粉 10日,海峡两岸暨香港新闻交流活动采访团驱车180公里,从银川市来到中卫市中宁县,探访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宁蒿子面”“黄羊钱鞭”“羊皮筏子”,吃非遗、看非遗、坐

▲蒿子面的原料——腾格里沙漠野生植物沙蒿

◆沙蒿子磨成粉

10日,海峡两岸暨香港新闻交流活动采访团驱车180公里,从银川市来到中卫市中宁县,探访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宁蒿子面”“黄羊钱鞭”“羊皮筏子”,吃非遗、看非遗、坐非遗,深入了解宁夏非遗项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蒿子面:

腾格里沙漠给中卫的馈赠

一份臊子、两勺酸汤、几两手工面,成就一碗中宁蒿子面。蒿子面,看似普通,却承载着不少中卫人的记忆和乡愁。

10日,采访团探访宁夏回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宁蒿子面”,了解特色面食背后的故事。“长脖子雁,扯红线,一扯扯到中宁县。中宁丫头擀的好长面,擀得薄,切得细,提起来,一根线,下到锅里骨碌碌转,捞到碗里赛丝线……”中卫市文化馆副馆长王晓芹告诉导报记者,这句流传于中宁的歌谣中所说的长面就是蒿子面。

中宁蒿子面作为一种民间小吃,在当地流传了数百年。据传,明太祖朱元璋的十六子朱旃在宁夏做藩王,他的亲邻有一部分也随之迁移到宁夏,后定居到中宁恩和镇一带,其中有几位是宫廷中退役的御厨,他们将蒿子面的制作技术传给当地人。

蒿子面之所以成为这座城市的味觉记忆,还得从当地特产沙蒿说起。王晓芹说,中卫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出产野生的沙蒿子。沙蒿子是菊科植物黑沙蒿的种子,又称“蒿籽”,大约在宋代和西夏时就进入了当地人的生活。

导报记者在黄羊古落宁夏乡村艺文旅游综合体的蒿子面体验馆看到,师傅一捧蒿子粉,通过和、揉、饧、擀、晾、叠、切、放八道工序,变成了一根根细如丝线、青翠澄澈的面条。“用羊肉、中宁枸杞、豆角、豆腐、西红柿、香菇等料炒制成臊子,浇在蒿子面上,汤汤水水大汗淋漓地吃一碗,非常舒服!”师傅说。

“蒿子面虽然看上去和我们香港的竹升面很像,但闻起来味道完全不一样——有种独特的植物香气,浇上酸酸麻麻的汤底,吃上一碗很痛快!”深圳大学港生周灏旻说,宁夏之行,无论是看的、吃的,都让他大开眼界。

黄羊钱鞭:舞出时代新韵

10日,采访团一行来到中卫市中宁县黄羊古落宁夏乡村艺文旅游综合体,一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黄羊钱鞭”的风采。

谈及黄羊钱鞭的来历,还要追溯到中国古代:“鞭子”曾是农耕地区群众唤牛耕地和北方民族狩猎放牧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一根手指粗细的圆木棍,两端拴上若干枚铜钱,便是吉祥的“钱鞭”。舞鞭时能产生清脆的响声,后来这种“黄羊钱鞭”也就作为庆祝丰收、祈求平安的仪式被流传下来。据了解,黄羊钱鞭流传于中宁县余丁乡黄羊村——之所以没流传到其他乡镇村落,或许因为黄羊村地处黄河以北,与中宁县隔着宽阔的黄河,交通相对闭塞。黄羊钱鞭主要在春节期间、喜庆日或农闲之时表演,2021年5月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据黄羊钱鞭第五代传人刘自寿介绍,他自幼喜欢黄羊钱鞭表演,7岁开始正式学习,18岁时已掌握了当地民间流传的所有打法和技巧。不仅如此,他还将黄羊钱鞭传统打法进行归纳,经过发展创新和编排,又增加了几十种钱鞭套路。

采访团来到黄羊古落时,村民们正舞得起劲。“我给大家简单讲解一下黄羊钱鞭的打法:中间磕一下,再左边下端磕一下,右边上端磕一下,手分开加一下,明白了吧?”刘自寿边示范边讲解,对黄羊钱鞭的热爱,在一招一式中尽显。“无论身在何方,只要有召唤,只要鼓点响起,四处散逸的村民们总会放下手中的营生赶回来,挥动起双鞭舞起来。”刘自寿说,对于黄羊村的男女老少来说,黄羊钱鞭已成为他们心中永远激荡的旋律,那是来自黄土地的绝响,是祖先们馈赠给他们的精神财富,让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充满张力的生命。

羊皮筏子:黄河漂流的“新宠”

“踹死一只羊,扒下一张皮,捂掉一身毛,灌上一斤油,吹上一口气,绑成一排排,漂它几十年,快活似神仙。”

来宁夏,一定要漂羊皮筏子!但大家知道羊皮筏子是怎么做成的吗?10日,采访团在中卫沙坡头体验了一把非遗代表性项目羊皮筏子。

“这么完整的羊皮是怎么扒下来的?”“羊皮充气全靠嘴吹?”“不到100斤的羊皮筏子载重能达1吨?”面对鼓鼓囊囊的羊皮,采访团成员的好奇心一个比一个强。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制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剥技巧,从羊颈部开口,慢慢地将整张皮褪下来,不能划破一点毛皮。将羊皮脱毛后,吹气使皮胎膨胀,再灌入少量清油、食盐和水,把皮胎的头尾和四肢夹紧,经过晾晒颜色黄褐透明,羊皮富有弹性。“羊皮筏子不仅制作工艺非常讲究,还要挑选四年以上的成熟公羯羊呢,而且每只羊的净重都要超过四十斤。羊皮好比轮胎,哪里坏了就补哪里,就像补胎一样,可以说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呢!”据工作人员介绍,羊皮筏子从汉唐起使用至今,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达,早已不用羊皮筏子渡黄河了。近年来,羊皮筏子漂流被旅游带火,但没有用于真正的生产生活。“只是满足世界各地游客的体验而已,让大家深入品味黄河文化。”“我们这一带资源、土地贫乏,羊皮筏子漂流被旅游带火后,我们的收入也随之增加,不用背井离乡就能赚钱养家啦!”工作人员开心地说。

腾格里沙漠:体验“大漠孤烟直”

“摆渡车载我们走了四五公里,把我们带到连绵起伏、一望无边的沙漠中,让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体验到了沙漠的神秘、寂寥,后来我才知道,我只走到腾格里沙漠的边缘而已。”来自澳门的学生罗卓城很是感慨。他告诉导报记者,以前只是在课本上读到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昨天来到中卫沙坡头,终于亲身体会到了这一壮观美景,“这是我第一次到西北,不同于家乡的湿热,这里再热也不大会出汗,气候干旱——起床时流鼻血、天天要喝大量的水,这样的体验很奇妙,下次有机会一定再来!”“海边的沙子粗,腾格里沙漠的沙子非常细腻,还很烫手,好有意思哦!”来自香港的学生龙昊扬说,原先只在家乡滑过草的他,昨天还第一次体验了滑沙——高速滑落非常刺激,但也容易翻车,只有把握好速度,才能安全着地。龙昊扬说,他登上沙坡头的沙山眺望,惊讶地发现,沙山北面是浩瀚无垠的腾格里沙漠,南面却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沙漠绿洲,绿洲中间是黄河的主河道,一碗水半碗沙,这样的景象让他“望”为观止,“以后我还要去甘肃、新疆,往祖国的更远方行进!”

导报特派记者 林芃 文/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ArpEXj3w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