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好象牙杯文物介绍——商代王后妇好的绿松石象牙杯

我国的象牙雕刻和象牙制品起源非常早,约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初的象牙制品只是一种实用工具,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了装饰用品,并成为象牙雕刻工艺的主流。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象牙刻花小盅、象牙鸟形匕首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牙雕
原标题:文物介绍——商代王后妇好的绿松石象牙杯我国的象牙雕刻和象牙制品起源非常早,约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初的象牙制品只是一种实用工具,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了装饰用品,并成为象牙雕刻工艺的主流。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象牙刻花小盅、象牙鸟形匕首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牙雕制品。在山东大汶口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有象牙镂雕刻筒、象牙梳、象牙珠、象牙管等精美工艺制品。新石器时代的匠人们已经懂得使用阴刻、镂雕,甚至圆雕等种种技法来表达他们的意念。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象牙雕刻又称牙雕,牙雕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也是一门民间工艺美术。象牙雕刻艺术品,以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滑的质地,精美的雕刻艺术,倍受收藏家珍爱,成为古玩中独具特色的品种之一。牙为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其光洁如玉、耐用、珍贵勘与宝玉石媲美,因此象牙又有有机宝石之美誉。商代的象牙器物与模仿铜器的纹饰而雕刻,而向您展示的这件商代象牙杯\"镶嵌绿松石象牙杯\"就是一件巧夺天工的商代艺术珍品。该杯是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时出土的,出土时一共3件,有两件是成对的,就是咱们看到的这件,实际上是一对中的一只,高度是30.5厘米。还有另一件带流的虎鋬杯,高42cm,直径10.6~11.2cm,壁厚0.9cm,是现存历史上最高的象牙杯,造型美观,雕琢精致,堪称国之瑰宝。“妇好”之名见于武丁时期甲骨文,生前曾主持祭祀,从事征战,地位显赫。妇好墓属殷墟早期,与武丁时代相合。墓主妇好当为武丁配偶。其重要性在于该墓保存得好,年代与墓主身份清楚,是商王朝晚期的一座王后墓。上个世纪30年代在侯家庄一带的王陵区内发掘的大墓均遭古今盗掘,因此对商代王室墓的全貌知之甚少。妇好墓的发掘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墓内所出的铜礼群和武器,以及大量玉石器等,大体上反映了武丁前后商王朝礼器群的类别和组合,是研究商代礼制的重要资料。大型青铜礼器、武器和大量的玉器、象牙器也显示了商王朝的兴旺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如今,传统的牙雕工艺作为“非遗”保护项目之一,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由于全球保护野生动物运动风起云涌,大象作为被保护的野生动物,严禁猎杀。对牙雕技艺传承者而言,伴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雕刻者不仅要将技艺日渐精湛,更需要着力在发掘新材料、采用新技术方面下功夫。这件绿松石象牙杯是用象牙根段制成的,从外形看,也是侈口,奢侈的侈字,就是这种向外微微弯曲的形状,就叫做侈口。杯口部分的杯壁很薄,中间腰部微微的有一些收。有点楚王好细腰的这种样子,但是这件器物可是商代的,比楚王的时期早几百年了。这个象牙杯是一件饮酒器。杯子下部有一个圆形的底,底部比口部稍小,杯的一侧上下钻有两个对称的小圆孔,以此镶入榫,使杯和手连在一起。夔龙形的把手跟杯身差不多高。杯身有雕刻得十分精细的花纹,上下边口部分还有两条素地宽边,中间由绿松石材质的石条隔成了四段,第一段为饕餮纹三组,两侧有身有尾,眼、眉、鼻镶嵌绿松石。第二段是杯身纹饰的上体部分,这里面有两组为饕餮纹,面部结构清晰,兽口下面为一个大三角纹,三角纹两侧有对称的夔纹,头朝下尾向上。饕餮的口、眼、鼻及三角纹都镶嵌绿松石。第三段刻三个变形夔纹,眼部镶嵌绿松石,三四段之间是用三道绿松石条间隔开。第四段的三组饕餮纹眼鼻同样是镶嵌绿松石。每一部分得饕餮纹,形态还都不一样。把手是呈夔形状,上部为头,宽尾下垂。手柄两面上部雕成鸟形,钩喙短冠,眼为绿松石镶嵌。背中部雕一兽面,下有一凸出的兽头,上竖双角,用绿松石镶着兽的眼、眉、口。手柄上下各一小圆榫插进杯身。这件象牙杯的雕刻极费心思。工匠因才制器,先是雕好杯身及手柄,然后将杯内外打磨平整光滑,再描绘好纹饰,接着用刻刀雕出各组纹饰,最后用配制好的绿松石镶嵌于表面。整个象牙杯,采用了浮雕、线刻、镶嵌等多种制作工艺和雕刻方法,是一件体现了商代手工艺水平最高峰的艺术珍品。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商代嵌绿松石象牙杯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Rw1LDmZr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