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众殊享受并孤独“众”是三个孤独的“人”

周国平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人生的本质是孤独,而对于“孤独”与“寂寞”的区别,他说:“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
原标题:“众”是三个孤独的“人”周国平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人生的本质是孤独,而对于“孤独”与“寂寞”的区别,他说:“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有时候我会站在忠孝东路边,看着人来人往,觉得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每个人都靠的那么近,但完全不知彼此的心事,与孤独处在一种完全对立的位置,那是寂寞。”——蒋勋唐风·杕杜有杕(di4)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路边赤棠,其叶沃若。路上行人比比,却没有人与我同行。”独行的寂寞感并非某个时代的人才具有的独特生存感悟。“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身处霓虹闹市,我们也说也笑,这一群人的共欢却可能是言不由衷、各怀心思的。这表面的共欢,可能仅仅只是彼此心灵难通的个体的集合而已。然而“三巡酒过你在角落,固执的唱着苦涩的歌”,这种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孤独感,其实就是寂寞。“孤独是不孤独的开始,当惧怕孤独而被孤独驱使着去找不孤独的原因时,是最孤独的时候。”——蒋勋魏风·园有桃(节选)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又是一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的心忧谁能懂得?谁又能说明如何去摆脱呢?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不惜歌者苦,但伤知者稀”。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思维孤独是所有孤独里面最大的一种。作为一个不思考社会里面的一个思考者,他必须要忍受的是,“他所发出了的语言可能别人是听不懂的,无法接受的,甚至是别人立刻去要指责的”。世界上最孤独的鲸鱼“Alice”,这头本应属于太平洋的灰鲸,独自辗转北上,穿越西北通道,横跨大西洋,最终于1989年在千里之外的地中海被发现。而且不同寻常的是,她发出的声音频率有52赫兹,远高于正常鲸类发出的频率。也就是说,Alice二十年间在冰川海洋的孤独呐喊,从来没有同类听到过。也许,和人类一样,寻觅知音正是她独身游历几万里的原因。孤独的最高境界,接受并享受孤独。你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与所有周边的存在形成一种直观的亲密,并且能够去享受这种亲密。卫风·考槃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隐士在山涧树林间,架起一座木屋。一人居住天地宽,独眠独醒独自言,他自己是自得其乐的。“古来圣贤皆寂寞”,古时候的归隐,是孤独感里还带点自负。我们之前提过王国维总结的人生三境界,第一重境界就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孤独是人生的开始,人类于此开始思考,自己与他人、与风沙、与天地万物的不同。第二重境界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一境界称之为婆娑有情界。梵高说:“在这个薄情的世界上深情的活着”,对世界生命有爱、有执念,这样有实实在在的灵魂支撑,而不只是一具行尸走肉。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简单说就是觉悟。到了这样的境界,你依然有喜怒哀乐,依然会经历生老病死,但是你多出来的,是宁静和坦然的气质。这种宁静和坦然一定是基于生活沉淀的富足,基于成熟而自在又懂得节制的禀赋,基于欣然接受并内化了的广大而从容的孤独。好啦,就酱吧,越写越佛系了。回到诗经,其实我想说的是《诗经》真的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经典,人生百态都包含其中。蒋勋说,人类的语言文字可以有两种极端的发展,一端是发展成为“诗”,另一端就是发展为法律条文。法律条文务求精密准确,以分明的条目来阻绝任何暧昧性,反而没人会认为任何一部法典是美的。而诗文则是最不精确、最模棱两可的,但这种不准确反而是美的。诗经中的句子往往短小精悍,加上语言文字的久远,初读你可能并不知道它在说什么(主要是字不认得),但是慢慢品读,再加上个人角度和自身的阅历不同,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共鸣。千人千面,常读常新,这也是诗经经久不衰的魅力之一吧。文:炜瑛图:小石头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Rw1LDp0r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