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韵仰视姜文姜文说他是仰视女人的,他做到了

《邪不压正》上周在古北水镇办的那场首映礼,应该是我近期参加的最特别的活动。 在司马台长城下面的露天电影院看这样一场很“痛快”的电影,这种感觉还真挺奇特的。 姜文的电影一直以来更受男性观众的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满屏充斥着暴烈的荷尔蒙气息。
原标题:姜文说他是仰视女人的,他做到了《邪不压正》上周在古北水镇办的那场首映礼,应该是我近期参加的最特别的活动。在司马台长城下面的露天电影院看这样一场很“痛快”的电影,这种感觉还真挺奇特的。姜文的电影一直以来更受男性观众的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满屏充斥着暴烈的荷尔蒙气息。但在首映礼当天暖场的时候,姜文却说“从第一部电影开始,我都是把女人拍成‘神’”了。在看完姜文“北洋三部曲”的这部完结篇之后,我也终于明白了他为什么会这么说。《邪不压正》里最出彩的其实是两个女人姜文曾经说过一句话:对于女性,我从来是仰视的。不过联想姜文拍的那些电影们,总会让人怀疑这句话是不是官话或者场面话,是他为了摆脱“直男”标签而做的努力。但显然并不是,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看了《邪不压正》就你就能更加确定姜文此言不虚。在这部电影里,最精彩的人物塑造,恰恰是在主线之外,来自周韵和许晴两个角色。甚至可以说,用“女性引导男人”这样的表述也不为过。姜文电影里鲜有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审美,《邪不压正》也是如此。电影里有两个女性形象,一个是周韵饰演的“瘸腿”裁缝关巧红。另一个是许晴饰演的“七十岁”交际花唐凤仪。先说许晴饰演的唐凤仪。在电影里唐凤仪是什么样的人呢?用一个词形容就是“风骚”。说到这个词估计有人又要不满了,“风骚”不正是物化女性的手段吗?并不是,实际上电影里的唐凤仪,并不是一个简单地想依附男人过好日子的女人。她有着她的权力欲望,是个武则天似的人物。在这样的心态下,所谓男人,才是她眼中的“物”。取之用之,弃之也不可惜。所以她能够瞬间转变态度投入李天然(彭于晏饰)的怀抱,也能狂扇朱潜龙(廖凡饰)的耳光为之解围。唐凤仪的主观能动性占据了其戏份的所有篇幅。相比来说,李天然和朱潜龙就更像个被摆弄的棋子了,因为在这个故事里,他们都是在别人的规定下亦步亦趋。所以说唐凤仪,并不是一个物化女性的名字。如果唐凤仪只是显示了姜文对于女性的尊重与理解,那么关巧红这个角色就很明显把姜文的取向表达出来了。作为《太阳照常升起》之后姜文“必然的女主角”,周韵在这部《邪不压正》里所起的作用比我们想象得更大。甚至你可以说,《邪不压正》其实可以分为两部电影:周韵还未出现的时候,那就是姜文的游乐场,有周韵出现的时候,那就是姜文的浪漫梦呓。关巧红的第一次出现,是在李天然意外“吸du”了之后。两人相遇时整个环境的处理极为梦幻,在与不在,是与不是,完全抛弃了常规的逻辑,关巧红以一种类似于“神迹”的方式让男主角彭于晏彻底臣服。是的,在这部电影里,周韵不是什么巧红,也不是施剑翘,而是“神”。在电影里我们能看出来,姜文把周韵与彭于晏的对手戏基本上都安排在了屋顶或者钟楼。在那个年代,那是应该是离天最近的地方。而关巧红也在事实上教促着李天然长大,给他以指引,主导着他每一步的方向。待到大功告成,她便随即离去。你不知道她会去什么地方,但是,关巧红常对李天然说的那句“我能找到你”,让她的来无影去无踪更赋予了神秘的“神迹色彩”。这不是仰视,又是什么呢?“米兰”与“于北蓓”,从始至终的姜文审美如果你细看姜文的电影,会发现,基本上都有这两种女性的形象。米兰与于北蓓,疯妈与女护士,花姐与县长夫人,武六与完颜英,关巧红与唐凤仪,如出一辙。大概能够“幸免”的只有那部不见天日的《鬼子来了》了。这“两种女性角色”的第一种,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熟女。她们喜欢穿包不住身材的紧身衣,一颦一笑囊括万种风情。她们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只能趴在床下偷窥的米兰。是《太阳照常升起》里被摸了屁股的女护士。是《让子弹飞》里主动献殷勤的县长夫人。也是《一步之遥》里不断咬下嘴唇的完颜英。而另一种,走进男孩的生命中,教会他们什么是爱,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沙子一样走得心安理得。她们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后半段莫名消失的于北培;是《太阳照常升起》里高唱阿廖沙疯疯癫癫的母亲;是《让子弹飞》里一把枪对准自己,另一把对准敌人的花姐;也是《一步之遥》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武六。虽然这两种女性角色看起来类型相同,但其实每个人物也是有变化的。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米兰与于北蓓,她们本质上扮演的都是性启蒙的角色,在不同程度上教会男孩成长。陶红饰演的于北蓓过了天真烂漫的年龄后,就是周韵在《太阳照常升起》里不管不顾的独立母亲,这一形象升级到《让子弹飞》里,周韵成了一个觉醒者,《一步之遥》里的周韵又很执着。到了《邪不压正》,周韵饰演的关巧红,近乎神了。所以你看,虽然“米兰”这个形象从来没变过,都是强权的女性,但“于北蓓”却一步一步地在升级,从启蒙到母亲现在直接变成了引导者。姜文这样的做法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他确实很了解女性,许晴说她的那些“风骚”大多是姜文教的。来源:搜狐娱乐这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姜文对于女性的了解,他并不会把她们看作一个符号般的群体。即便是许晴这样表面看上去只是依附男人的角色,也能挖掘出来她更深一层的心理状态。另一个则是他需要女性,事实上这一次让周韵做总制片人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在很多方面他对女性是信任几近崇拜的。这似乎又很能理解,作为一个对细节极其执着的导演,他当然需要有女性那样细腻的视角,以中和其浓烈的荷尔蒙气质。所以,谁还好意思说姜文的电影是直男电影?明明是“美女电影”姜文才是最理解女性的那位导演有人可能会根据姜文的家庭来分析其女性看法的来源。比如他父亲是军官,所以从小陪伴他的基本上就是他那性格爽朗的母亲。因为某些因素,小时候的姜文就曾因家庭特殊性被欺负过。但是妈妈又很忙,都是大院里的孩子自己聚在一起度过一天。姜文的弟弟姜武这样的环境促成了姜文对于母亲一般性格的依恋,从而在自己的电影里一再重复这样的角色。猜电影名不过姜文和妈妈的关系并不是亲密无间,妈妈对他很严厉却又很护犊子,容不得外人欺负他。用姜文的话说,自己和弟弟,从小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待遇。即便是姜文连续落榜两年后考上中戏,或者后来功成名就电影获奖,妈妈都没有表现得太高兴。这样不完美的母子关系让姜文很是苦恼,但也让他电影里面的女性角色没有框在传统概念的“标准”里面。但事实上,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标准化的审美。和张艺谋冯小刚这些反思过过去的导演不同,姜文是不曾有过什么反思的,他反而更加迷恋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他热爱话语的力量,热爱浓墨重彩的冲击,他从心里觉得,那一种大开大合的审美,没有什么问题。正如他所言:“从传统中挑出一些好的传奇。”而那是个什么年代呢?我们批判了很久,但一直不曾正视过,那的确是个男女平等的年代,女性第一次得到解放的权力,于是整个社会洋溢的是一种爽朗的力量,即便是女性,也是以力量为美,而不是曾经的娇弱与诗书礼乐。就像周韵演的关巧红想要努力地让自己的小脚变大所以姜文的崇拜,理所应当。但也有异类,任何潮流之下都有暗流,比如地下诗社,或者《少女之心》,在那个年代能与大方女性抗衡的只有一个:女特务。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个年代的女特务,基本上就是情色的代名词。比如汪曼春……又有谁不喜欢那风骚但又阴毒的危险坏女人呢?于是姜文在他的电影里把这二者放到了一起,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姜文成长过程中所有的女性形象。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邪不压正》,从未变过……结语说起来也很有意思,在中国老一辈尚存的电影人里,能真正把女性形象抬高到如此地位的,也仅仅姜文一人。张艺谋也是在说女性的坚韧,不过那种坚韧基本上是传统的,“幸苦娘子磨豆腐”那种状态的。陈凯歌也欣赏女性之美,不过那种知识分子似的欣赏能追溯的传统更远。倒是满屏迸发出荷尔蒙的姜文,在他的电影里,你能看到与这个时代异常融合的女性形象,他把这种形象放大、抬升,以至于人们往往误会了他尊重女性与尊重妻子的区别。所以,这样的姜文,难道不值得我们珍惜吗?上一篇:被教兽侵犯的女孩们拓展阅读:-今天头条の主笔-你的小仙女E姐,阅片无数的大白,打下手的樱落&羊驼&油梨美编:格林君E姐复更以后,还有很多失散的小伙伴没有找到这里,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各位随手转发,让更多失联的小伙伴看到我们,谢谢大家,明天见❤️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YP6JKENrem.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