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突破泛血管介入器械创新瓶颈,葛均波院士牵头我国首个交叉类医学基础科学中心正式启动

作者:复旦中山医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中心“泛血管介入复杂系统”启动会召开 4月12日,由葛均波院士领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泛血管介入复杂系统” 基础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基础科学中心)启动会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 作

作者:复旦中山医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中心“泛血管介入复杂系统”启动会召开

4月12日,由葛均波院士领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泛血管介入复杂系统” 基础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基础科学中心)启动会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

作为我国交叉科学领域的首个医学类基础科学中心,该中心的成立对突破我国当前泛血管介入器械进口依赖度高、原创能力不足、临床转化效率较低等“卡脖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泛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健康的头号杀手,每5个成年人就有1名患有心血管疾病,每5例死亡病例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尽管目前介入治疗因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等特点,已成为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学界对泛血管与介入生物材料、生物力学构成的复杂系统中相互应答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葛均波院士表示,由于原始科学能力不足,临床难以满足技术生产的需求,导致国内研发的泛血管介入器械仍“配和度低”,因此进一步探索突破泛血管介入器械创新瓶颈很有必要。

此次项目由复旦大学牵头,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单位进行协同攻关,将围绕“如何解决泛血管介入器械配和度(短期适配度和长期和谐度)低”这一科学问题,通过深度交叉融合,对材料构成特性、功能设计、力学适应和临床应用进行系统整合,建立完整的泛血管介入器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全链条科学理论体系和创新研发机制,转化出国际领先的泛血管介入材料和器械,将有力推动我国生物材料、生物力学和医疗器械相关学科群及产业群融合发展。

会上,葛均波院士围绕项目基础科学中心成立背景、未来五年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分工及合作方式、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计划、年度工作计划与目标、五年预期目标和重大突破、基础科学中心章程等方面进行了汇报。各课题负责人分别对课题实施方案和近期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汇报。

专家组对项目和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科学中心项目创新性强,任务安排合理有序,年度计划细致可行,中心章程规范,就项目具体执行计划、研究进度、中心与分中心之间交流保障、依托单位配套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

基础科学中心成员葛均波院士汇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常务副主任陈拥军、交叉科学部一处副处长戴亚飞、流动项目主任彭佳杰、粟硕,上海市科委赵健总工程师、宋扬处长,基础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上海交通大学丁文江院士、上海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樊瑜波教授、四川大学王云兵教授、苏州大学陈红教授、东南大学顾忠泽教授等出席会议,项目承担单位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院士、院党委书记汪昕,基础科学中心成员葛均波院士、向锦武院士、孙爱军教授、王丽珍教授等参加会议。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钱菊英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常务副主任陈拥军致辞

上海市科委赵健总工程师致辞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致辞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院士致辞

基础科学中心成员向锦武院士汇报

基础科学中心成员孙爱军、王丽珍教授汇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钱菊英主持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4wDZK3Y6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