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的有趣例子东西方男性其实并不共享同一套刻板印象或审美标准,但在今天,事情已经更加不可言说了

突然间,「娘炮」成了入秋后中国人集体讨论的一个词。 这波讨论来势汹涌,论及审美标准、形象表征和内在性情,甚至从个人问题上升到了政治问题——「娘炮」文化的攻讦者喊出了「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娘,则国娘」的口号。时事造势,那么,这场全民讨论的社
原标题:东西方男性其实并不共享同一套刻板印象或审美标准,但在今天,事情已经更加不可言说了突然间,「娘炮」成了入秋后中国人集体讨论的一个词。这波讨论来势汹涌,论及审美标准、形象表征和内在性情,甚至从个人问题上升到了政治问题——「娘炮」文化的攻讦者喊出了「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娘,则国娘」的口号。时事造势,那么,这场全民讨论的社会心态和背景是什么?20世纪初期,点球牌雪茄外包装,以足球运动为视觉元素,以传达男性气概viaGettyImages中文「娘炮」一词源自2007年台湾青春偶像剧《我要变成硬柿子》的台词,当年,它的意涵就多少是贬义的:女主角骂懦弱怕事、软柿子一样的男主角「娘炮」,整部剧情的走向则是从小会被人脱裤子检查性别的小男生如何成长为硬汉。换句话说,它弘扬的是不再「娘炮」的少年蜕变。联想到2000年的台湾小学叶永案,这样的「弘扬」似乎是一条和消除性别偏见不同的路。我们相信,「娘炮」攻讦者也并不希望叶永惨剧重演——那个同样会被人脱裤子检查性别、遭受欺凌的柔弱男孩,倒在了学校厕所的血泊中,最终抢救无效身亡。但问题在于,事情会因为「像个男人一样」地自卫或者「以牙还牙」地对抗就变得更好吗?《精武门》剧照,李小龙饰演的「陈真」狠狠教训了送来「东亚病夫」牌匾的日本人。图片来自网络「少年强,则国强」出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随后,他在《新民说》中进一步把中国面对西方列强岌岌可危的病因归于「病夫」:「以文弱为美称,以羸怯为娇贵,翩翩年少,弱不禁风,名曰丈夫,弱于少女」。但事实上,「东亚病夫」原本是当年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指称,而非中国人。梁启超此前批评的,恰恰是如果不从全方位的政治改革入手,仅加强练兵,则非但不能治愈「病夫」,反而加速其死亡。之所以他后来又将缺乏男子气概与中国备受欺凌的时局挂钩,是戊戌变法失败后受「达尔文演化论」影响作出的新诊断——世界就是一片丛林,优胜劣汰,胜者能站上食物链顶端,靠的是进取心乃至进攻性——这样的心气通常被认为是有「男子气概」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来自科学的演化论和来自哲学的虚无主义论共同将弘扬基于刻板印象的「男子气概」推向了高潮。尼采论断,上帝已死,世界不存在由神预设的价值,没有人就没有价值,而这样的价值只有男性才能顶住虚无的重压建立起来。1907年,英国将军RobertStephensonSmythBaden-Powell发起了「童子军运动」(BoyScouts),如今,它已衍生出世界范围内的儿童培训组织,旨在促进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精神品质,使他们符合或适应未来所要扮演的角色以及承担的责任。也是在这一时期,英文「sissy」(意为「娘娘腔的男人」)应运而生,它和「娘炮」一样,均基于男女有别的刻板印象,针砭男性典型特征的滑坡。「童子军运动」(BoyScouts)当今天有人用军人的「阳刚」对勘娱乐明星的「娘炮」,视前者为男性形象的典范时,我们也应该想到,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科学观和尼采哲学思潮推波助澜的男子气概崇拜,不仅孕育出了「童子军运动」,更有纳粹和法西斯主义。美国哲学家WillamJames在一战前的「黄金时代」发表过一篇论文《战争的道德等价物》(TheMoralEquivalentofWar),他口中的「等价物」是这样的男子气概——无畏、鄙视软弱、放弃私人利益、服从命令。James并非主战分子,他倡议把男子气概用在对自然而非对人的战争中,组建一支和平军团(PeaceCorps)。问题在于,并没有什么能限制这种男子气概,而James倡导「和平」也很难说不会沦为空头支票。事实上,如果我们需要用那样的男子气概自卫,也就意味着已经有同样的男子气概走向了侵掠。CharlottePerkinsGilman在一战爆发后的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女儿国》(Herland)中描述道:在那里,没有男人,没有战争,也没有哲学;电影《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MerryChristmasMr.Lawrence)和《哭泣的游戏》(TheCryingGame)都用阴柔乃至雌雄莫辨的男性形象和跨性别的爱来对照战争需要的品质及其价值观。它们深谙消解传统男性形象的革命意义:既然历史已经证明,在那个由阳刚和强力主宰的男权世界里,人类间的战争一直是常态,或然,nomannowar。美国哲学家WillamJames二战结束至今,人类从未像现在这样得以享受长久、广泛的和平(虽然局部争斗和战争仍未全然平息),同时,女性主义和由女性审美主导的娱乐市场方兴未艾。女性主义不仅诉求承认女性温柔感性的价值,也试图以这样的自我认同构建新的男性形象——为什么男人不可以也温柔感性起来呢?诉求肌肉极致的健美运动,看起来是传统男性形象在当代仅存的几个强势阵地之一,但其实,这项只有百年历史的新运动恰恰是男性形象变革最典型的时代映照:德国人FardlyMiller有幸逃脱不义战争要求的兵役,用艺名EugenSandow化身现代健美之父,他的第一批受众就来自女性和男性中爱打扮的「丹蒂一族」(dandy,注重服饰和礼仪,具有绅士品格而又放荡不羁的社会群体),他的走红也与电影圈和百老汇不无联系。健美运动使男性的强力不再实用于战争或竞技运动,最「强壮」的男人成了一种观赏动物。物极必反。在反战、女性主义崛起和消除两性社会角色差异的进程中,传统男性形象遭遇严重危机,也开始反弹。以2001年美国「9.11」事件为分界线,西方世界保守主义回潮,对传统男性形象的复兴需求大量涌现。人类似乎正在回到用「正义」的阳刚自卫,或者对抗另一种阳刚的道路上。当然,历史的教训也不该被遗忘。美国政治学巨擎HarveyC.Mansfield在《男性气概》(Manliness)一书中,既检讨了达尔文主义和尼采哲学对男性气概的负面引导,又强调男女间基于自然的性别差异不可消除,传统男性气概的价值不可替代——刻板印象之所以能广为流传,或许就因为男女差异从来就不是一种文化构建。《蜂鸟,华丽三重奏》,1819年,手工上色,丹蒂一族的典型日常viaGettyImages那么,在今天,我们把「娘炮」置于风口浪尖,是要回到梁启超的忧国忧民,基于和当代西方一样的意识吗?与特朗普宣称严厉打击恐怖主义、「让美国再次强大」的国家形象不同,中国一直以来向世界展示的都是不争强好胜的「和谐社会」。东方文化对「和」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让东方男性并不与西方男性共享同一个刻板印象或审美标准。崇尚「和」,意味着东方文化更能包容乃至欣赏男性的温婉:屈原借女性姿态寄骚情,苏轼既能豪放亦可婉约,一代名将岳飞唱过《满江红》,更有「惊回千里梦……弦断有谁听」的幽怨。而对于令西方惊异的男旦艺术,梅葆玖说,其魅力不在男人演得比女人更女人,而在于呈现中性之境,提供别样的人性视角。面对这样的文化差异,诉求民族主义或新中国的复兴崛起,是不是也可以跳脱西方传统以及西方原生的问题界域?韩国男艺人引领「穿衣显瘦,脱衣有肉」是韩国西化后的东方特色。作家三岛由纪夫是日本早期西方健美和男性审美的狂热者,他要求一种更强健的日本文学,然而,复兴军国主义的热望破灭后,他自杀了。后三岛由纪夫的日本,在这二三十年来出现「伪娘」流,是对日本早先崇洋媚外、信奉现代化(即西化)后的反动——与其说这是病态,不如说是迥异于西方刻板男性形象的「非常态」。这些男性形象的受众不只是亚洲女性,还可以是接受东方文化的所有人。在这样的日韩文化流行起来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左起:美国政治学巨擎HarveyC.Mansfield所著《男性气概》(Manliness)一书;NeilPostman批判娱乐文化的名著《娱乐至死》(AmusingOurselvestoDeath)新华社于《「娘炮」之风当休矣》一文结尾处援引了NeilPostman批判娱乐文化的名著《娱乐至死》(AmusingOurselvestoDeath):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这种「热爱」可以是「小鲜肉」,是「娘炮」,也可以是西方强调的传统男子气概。Postman的发人深省其实并不在这句论断,而是他指出了,娱乐的有害之处在于它总倾向于浅薄,而我们在轻易地被娱乐时,又不自知止于浅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古人看问题的辩证和深度不该被丢掉。「鲜肉」等不等于「娘」?「娘炮」是病态审美,还是跳脱男性刻板印象的别有洞天?这些问题,只要我们从网络热议的狂欢之中静下来沉思,就必然不会「至死」,并使我们每个人都变得不囿于性别地「更高、更快、更强」。撰文:黄旭东微信编辑:AntoineYang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Dwj1K9kr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