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绅士风度的男生没有抵抗力绅士风度、贵族气质及中国文化的先天性基因缺陷

绅士风度、贵族气质及中国文化的先天性基因缺陷 上一篇文章以《日本军人为何热衷切腹自裁,原来是中国人给教的》为标题,确实有找噱头的重大嫌疑。其实这个文章的主旨在于探寻中世纪欧洲人推崇的骑士精神和中国的侠义道,以及由中国侠义道文化衍生出来的日本
原标题:绅士风度、贵族气质及中国文化的先天性基因缺陷绅士风度、贵族气质及中国文化的先天性基因缺陷上一篇文章以《日本军人为何热衷切腹自裁,原来是中国人给教的》为标题,确实有找噱头的重大嫌疑。其实这个文章的主旨在于探寻中世纪欧洲人推崇的骑士精神和中国的侠义道,以及由中国侠义道文化衍生出来的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关系。作为一个系列文章,总体想要表达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这个部分,敬请各位读者朋友提出宝贵意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的整个战争手段已经由冷兵器转变为火器时代,曾经风驰电掣,以机动性著称的骑兵逐渐退出战场,成为了军队的一种礼仪性配备。于是,骑士精神的主流地位被一种新的风度所替代,那就是绅士风度。但这种替代并不是完全的脱胎换骨,而是在基本内涵保持延续之后的一次改头换面。人类的文明总是在进步的,进步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越来越倾向于对人性中善的一面的张扬。骑士精神所倡导的尚武、信仰、尊严这些基本品格继续得到保留,但尚武精神对暴力张扬主义的摒弃也越来越鲜明。张扬暴力的最终结果是毁灭,当有某种规范、文明、理性的方式依然能够达到暴力斗争所需要的结果时,人们自然乐意选择非暴力方式。趋利避害,这是生物共有的本能。有意思的是,骑士精神向绅士风度的蝶变并不是完全在战场上完成的,当然也不应该在战场上完成。绅士风度更加强调礼仪,有了绅士风度介入的骑士,即使面对敌人也要保持礼貌和尊重,有着“英雄惜英雄”的味道;战争要讲求规则,不能不择手段,即使是“宋襄公式的仁义道德”也是被推崇的;要善待俘虏,给失败者也以尊重和人道主义保障,而不是白起那样动辄坑杀几十万。有了绅士风度的骑士是不是更加趋于人类向善的一面了?即使这种趋向有时候感觉迂腐、做作甚至愚蠢,毕竟又是人类的一个巨大前进。骑士精神彻底蝶变为绅士风度并且明确标注名号,是在非战场的社交场合,特别是异姓交往之间。最初的绅士风度是要求一个男人要“像骑士一样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去争取和捍卫自己的爱情,努力地用自己威武、阳刚、帅气获取爱人的芳心。后来,绅士风度并不限定在爱情领域,逐渐成为社交场合对于男性的礼仪规范,包含了着装、言谈举止等一系列的要求。即使在现代社会,绅士风度也是一种显现着自律、教养、品格的称谓。虽说绅士风度起初是在异姓交往之间孕育完成的,但现代意义的绅士风度绝不仅仅是向异姓谄媚、献殷勤,这种风度包含了所有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品格展示。与骑士精神、绅士风度长期并行的还有一种贵族气质。贵族是在特定的阶级社会特有的群体,属于社会的上层。“居移气,养移体”,贵族由于有着优渥的物质条件、显赫的社会地位、特殊的社会权力,加上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更加良好的教育,因此在气质上就逐渐养成一个有别于其他群体的特征。从历史的观点说,贵族是腐朽、没落、反动、剥削的,这个特定的社会阶层随着历史的进步已经成为时空里的烟尘,但曾经贵族所遗留下来的那种气质和魅力却依旧具备穿越时空的力量。对于贵族气质,现在人有着诸多误会。有人认为穿名牌、开名车、挥金如土就有贵族气质,那恰好是“瘦狗担不了二两麸子”的土豪做派和纨绔行径;有人认为目空一切、颐指气使是贵族气质,那恰好是缺乏教养的表现;有人认为吃西餐、打高尔夫、跳芭蕾舞就可以培养贵族气质,其实那只是学会了一种生活方式,这与学中国的茶道或者琴棋书画的效果别无二致。真正的贵族气质是什么?首先是良好的教养,包括较高的文化素质、规范的礼仪举止,严于自律——那种源自内心的自律,这是最基本的两条。其次就是一定的社会担当,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善待和帮助弱势群体。再次,有独立的人格和精神追求,不随波逐流,不迷恋物欲,不追求享乐,有自己的人格设定、理想追求和价值判断。最后一条,就是有成熟的精英意识,有着作为一个社会精英的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尊重,这是一个人自我价值觉醒的标志。曾国藩曾经训诫子孙:“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这与其说是“秀才论”,还不如说是对于贵族气质的最简约的论述。在曾国藩看来,一个腹有诗书、志存高远、品格高洁、举止文雅的世家弟子所释放出来的富贵清华之气,岂是一个暴发户、守财奴、土财主、老官僚所能比拟的,这种气质也是让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恒定兴盛的核心力量。骑士精神、绅士风度、贵族气质,这都是外来词。虽然名词是外来的,但这几个概念标示之下的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从来不缺失;不但不缺失,而且是源远流长的。骑士精神就是中国古代人倡导的任侠、侠义,而绅士风度、贵族气质其实就是中国文化里使用频率最高的“君子”。“君子”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但君子的概念却是先秦之前就存在的。《诗经》开篇第一首,就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的“君子”应该是指品行良好(最好是德才兼备)的男子。而到了先秦时期,各大学派对于君子这个概念重新做了设定,君子不但是德才兼备的人,而且特指那些具有特定社会地位的管理层或者统治阶级,这在孔子、老子、庄子等著作中有着非常鲜明的倾向。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就是非常推崇和憧憬“圣人治世”,一个人必须具备圣贤的品格才能成为统治者,一个统治者必须有圣贤的品格才符合岗位要求,君子则是圣贤的基本要求,也是成为统治阶层的从业资质、候选标准。到后来,君子这个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被赋予了更多道德规范的内容。君子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型,古往今来有着非常多的论述,概而言之大体就是:德才兼备、品格高尚、文质彬彬、自强不息、自律不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从这个定义来看,绅士风度、贵族气质都可以从中找到渊源和行为准则。但君子品格却又不能完全涵盖绅士风度、贵族气质的所有内容。而这个不能涵盖处,就恰好暴露了中国文化的两大缺陷,而且这个缺陷是先天性,且深及到文化基因层面的。第一个缺陷就是性别歧视,男权至上之下对女性的歧视。从传统文化的根源说,中国的本始文化是不歧视女性的,而且也不排斥恋爱婚姻自由的。即使到了先秦时期,很多学派也并没有表现出对女性的歧视和对爱情的压抑,例如道家就非常重视阴阳之道的共生、协调、和谐,但儒家在这个方面成为了中国性别歧视的开先河者。孔子就非常正经地表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小人是与君子对立的一个概念,是卑劣、低级的代名词。到了汉朝以后,儒家学说几乎成了整个中国2000多年封建时代的主流文化,这种性别歧视不但被延续了下来,而且变本加厉、节节升高,到了宋明程朱理学占据了国学地位之后,这种压抑与歧视也达到了巅峰。这个文化基因缺陷不但歧视妇女,而且特别排斥婚姻恋爱自由,鄙视爱情表白和追求。这种主张和表现,显然与绅士风度所倡导的“男女平等”、“女士优先”是格格不入的。同时也别忘了,与女性一道被性别歧视一竿子打翻的还有“小人”。这个“小人”不但指品格低劣、卑鄙的人,在传统文化的概念里还泛指一切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贫苦、没有机会获得良好教育的底层人。虽然高层一直强调心存天下苍生,呼吁正视、重视民间疾苦、底层呼声,但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歧视与冷漠是渗透在骨子里的。这种对于弱势群体表现到极致就是“得理不饶人”、得势就欺人、仗势就为非作歹。这种劣根性既不绅士,更不骑士。(此为系列文章之二,原标题为《骑士精神、绅士风度、贵族品质及中国文化的先天性基因缺陷》,因篇幅过长,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故分三部分分别发表,欢迎读者朋友持续关注并参与讨论)(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究)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ewbqE7Pr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