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气”遇上“烟火气”,外国友人逛闵行菜场,还学起拍黄瓜……_国际_中国_华漕

中国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 各大菜系中的大小菜名数不胜数。 我们习以为常的家常菜, 在外国人眼中充满神秘。 诸翟菜场这天迎来了几位“洋面孔”。 德国的Janine、西班牙Oriol和澳大利亚的Tsc Tempest,在华漕国际社区中心相关负责

中国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

各大菜系中的大小菜名数不胜数。

我们习以为常的家常菜,

在外国人眼中充满神秘。

诸翟菜场这天迎来了几位“洋面孔”。 德国的Janine、西班牙Oriol和澳大利亚的Tsc Tempest,在华漕国际社区中心相关负责人的陪伴下,组团来采购食材。原来,在一次中国菜烹饪课堂上,他们提出要做拍黄瓜和木须肉。

逛菜市场、做中国菜,是华漕国际社区中心的一大特色课程。目前,中心已经陆续开设了太极、书法、茶艺等课程,让辖区内外籍居民与本土居民在教学活动中双向感受彼此的文化。

菜在篮子里摆得整整齐齐,鱼虾在水缸里活蹦乱跳,新鲜的肉在案上……诸翟菜场里,每天的清晨和傍晚,是菜场里最热闹的巅峰时刻。周边的居民还有附近的上班族,都是这里的常客。

“我要买黄瓜”“多少钱”……在诸翟菜场的摊位前,Janine用不太熟练的中文和摊主交流着。她曾经去过浙江、安徽、山东、内蒙古等地,最爱去当地菜市场,她认为,想要了解一座城市,就要从当地的菜市场开始,这里可以感受到和普通超市不一样的“烟火气”。“这次来到菜市场,让我更喜欢中国文化,喜欢中国食物,也更加了解华漕。”

Tsc Tempest平时喜欢在网上浏览中国美食视频,对拍黄瓜这道菜“情有独钟”。“水分充足、口感清爽,光看可不够解馋,我还想亲自试一试。”

黄瓜、大蒜拍碎,加入生抽、白糖、食盐、醋,搅拌均匀……华漕国际社区中心十分热闹,共享厨房长方形料理台上,外国友人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小心翼翼地把黄瓜切成老师演示的形状,放调料时还会不断问“是糖吗”“够了吗”。

拍黄瓜出炉后,爱吃酸的Janine往拌黄瓜里加了许多醋,她给自己做的菜打了8分。“我想放冰箱里冰一下可能会更好吃。”她说,“中国菜的调味很有讲究,我回家也能做可口的中国菜了,很开心!”

随后,在老师的带领下,牛刀小试的“新手们”又备菜、起锅、翻炒,烟火升腾中,经历了短暂手忙脚乱的“洋厨师”制作出中国传统美食——木须肉。

Tsc Tempes在做好两道菜后迫不及待拍照发给朋友。巧合的是,23年前,Tsc Tempes曾在长沙吃过木须肉,蛋滑肉嫩的木须肉使他久久不能忘怀。如今亲手制作出这道菜让他十分感慨,“我一直都非常喜欢中国菜,这次做的木须肉虽然与第一次吃的有点不一样,但这是一次很难得的体验,让我重现了珍贵的回忆,在动手中感受到中国菜的魅力!”

“很多外国友人都对中国菜非常感兴趣,于是就开设了‘中国饮食文化’这堂课,请专业的老师教大家学习中国面点、美食等,这次决定做拍黄瓜和木须肉也是由外籍居民提议,正适合炎炎夏日。”华漕国际社区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华漕镇,有13个国际型的小区,来自78个国家和地区的9600多名国际人士居住于此,此外还有4所国际学校、4所双语学校(幼儿园)。如何让外国友人“不见外”?华漕国际社区中心(HICC:Huacao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enter)应运而生。

整个场馆有1100平方米,中心设有健身房、国学教室、会议室、咨询室、多功能报告厅、烹饪教室、儿童游乐室、咖啡轻餐区和读书阅览区,各空间的英文命名都参考了外籍居民的建议,充分体现了国际社区居民参与共治理念,探索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国际社区中心样板。

太极、书法和茶艺等国学课程让外籍居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家庭日、外籍居民议事会等活动创造中外交流的机会……试运营以来,华漕国际社区中心受到了周边中外居民的广泛关注。

除了文化交流平台功能外,华漕国际社区中心配备一网通办业务办理机器,另设有境外人员服务站、移民融入服务站、国际社工站、镇红十字会等各类服务站点,并与其他机构合作为中外居民提供法律、税务、公证、医疗健康等生活服务类咨询项目。

来源:今日闵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Q6mL4Dgd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