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大师布列松摄影大师布列松背后的女人,不借丈夫的光环成名,逝世后才被人知晓

相机是我的工具 透过它 我能给周遭的事物一个理由 安德烈·凯尔泰斯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私房艺术 微信 ID:wh2dian 提到著名的街头摄影大师, 人们往往第一个会想到布列松, 他在1952年提出的 “决定性瞬间”摄影美
原标题:摄影大师布列松背后的女人,不借丈夫的光环成名,逝世后才被人知晓相机是我的工具透过它我能给周遭的事物一个理由安德烈·凯尔泰斯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私房艺术微信ID:wh2dian提到著名的街头摄影大师,人们往往第一个会想到布列松,他在1952年提出的“决定性瞬间”摄影美学观念,迄今还影响着众多摄影工作者。布列松布列松作品殊不知,作为同样卓越的街头瞬间捕捉者,布列松的第二任妻子马丁·弗兰克,却因为太过低调而往往被人忽略。马丁·弗兰克作为玛格南少有的女性成员之一,马丁·弗兰克以她独特的气质和女性的敏感,为玛格南的摄影哲学,注入了人文主义的气息。弗兰克作品或许是受到了丈夫的影响,马丁·弗兰克的黑白照片,不管是丰富多彩的孩子活动画面,街头的狂欢、激情的景观、还是令人惊讶的实验性作品,无一不充满了对生活的乐观情趣。弗兰克镜头下的布列松纵观摄影史,一些优秀的女性摄影家,往往被男性摄影家的光芒所掩藏。只有等到若干年以后,这些优秀的女性才得以脱颖而出,在摄影史上留下了一声感慨的喟叹。马丁·弗兰克也许就是其中的一位。弗兰克与布列松1938年,马丁·弗兰克生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父亲是当地一名银行家。二战爆发时,全家人向美国迁移,先是生活在长岛,然后是亚利桑那。亚利桑那的沙漠,强烈的风暴,矗立的岩石,干涸的河床,几乎与世隔绝的偶尔出现的小花……这些或许在常人眼里荒寂的景象,却给弗兰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要怀揣着对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即便海枯石烂也能变得诗意起来。所以当弗兰克日后用镜头聚焦于边缘生活中的人物、或者那些被隔绝的空间时,总能一次又一次将我们,带回到令人感动的画面。苏丹的难民,西藏喇嘛的转世灵童,远离家乡老人柔情的肖像……她的作品揭示出人类的怜悯、同情以及好奇,同时保留着一种经典的纯真的原创,将极致的黑白光影呈现在世人眼中。弗兰克从一开始就认为,黑白摄影更能与被摄对象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过于真实的色彩,反而会变得庸俗,影响她的经典风格。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黑与白的变奏曲。当你从一片漆黑中挣扎着来到人世,看到第一道光时,黑与白便在你的生命里留下记忆。“我明白作为一个年轻的女性,我生性腼腆,然而摄影正是一种表达自我的合适方式,可以不用交谈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正是这样的腼腆所带来的内心的敏感,让弗兰克有能力以细微而宁静的方式,揭示肖像的内在魅力。1966年,弗兰克与布列松相遇,并在5年后嫁给了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婚后这对夫妻的生活,一直被艺术家和摄影家所包围,包括玛格南图片社的诸多成员。弗兰克镜头下的布列松正在进行作品拍摄但除了婚后那一年曾经一起到前苏联旅行和拍摄之外,他们从未在一起拍摄,只是始终分享各自的作品。“亨利(布列松)始终同时批评和鼓励,以温暖的热情支持我成为一个摄影家。”弗兰克说道。然而弗兰克自婚后就一直拒绝各种商业的利益诱惑,甚至取消了第一个展览。因为她不想借丈夫的光环而成名,以至于人们对这样一位女性摄影天才知之甚少。尽管弗兰克表现得如此低调,但在真正的职业摄影圈里,她仍拥有极高的地位。很多人甚至会把她,和布列松放在一起作比较。虽然布列松也承认,他是妻子的仰慕者,但弗兰克本人却认为,任何将她和布列松相提并论的说法,都是荒谬的。这份谦逊令人敬佩。高超的构图技巧、对细节的完美把控,以及理性又不失人情味的摄影风格,都让弗兰克的摄影作品,在那个时代显得个性鲜明。如今的人们,似乎更愿意把时间花在P图上,而正因弗兰克对寻找美好事物的坚持,才使得她的作品有着透彻人心的灵魂捕捉。不过度地修饰,只让人物与场景本身的细节,去诠释事物的本质。弗兰克镜头下的伊夫·圣罗兰她的作品似乎总是有,让时间静止般的魔力。也许当你年迈时,戴着黑色边框的老花镜,回忆往事的时候,岁月会把浮华的颜色洗去,只留下黑白的经典。2012年,弗兰克在家中逝世,享年74岁。其实,何必羡慕赤橙青蓝,黑与白可彰显一切人生色彩。白是原则,黑是厚重。一个城市的表情,街头的语言,用意识、形态和符号讲述自己的生活,这就是马丁·弗兰克想要告诉我们的故事。崔峻摄相机:NIKOND5镜头:14-24mm尼康镜头;焦距:24mm拍摄数据:手动曝光;光圈:f11;速度:1/25s;ISO:50编辑|胡克青陈柏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Q6mjEpmr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