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馆城史|解读成都博物馆馆藏文物系列之四古蜀青铜重器:西周兽头铜罍

□卢升弟(文史研究专家、现供职于成都博物馆)/文 马千笑/手绘 神秘古物现身 1978年2月,成都的冬寒正浓。在南郊的一处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正忙着挖排水沟。挖着挖着,突然碰着一个硬蹦蹦的东西。为了不伤着工具,大家便小心翼翼的刨开周围的泥
原标题:城史|解读成都博物馆馆藏文物系列之四古蜀青铜重器:西周兽头铜罍□卢升弟(文史研究专家、现供职于成都博物馆)/文马千笑/手绘神秘古物现身1978年2月,成都的冬寒正浓。在南郊的一处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正忙着挖排水沟。挖着挖着,突然碰着一个硬蹦蹦的东西。为了不伤着工具,大家便小心翼翼的刨开周围的泥土,过了一会儿,一件灰绿色的大家伙呈现在面前。这是什么玩意儿?工人们你瞧瞧我,我看看你,大家都一脸茫然。打量了好一阵后,终于有人认出了这是一件古物。于是,在城市的另一头,成都市文物管理处办公室的电话响了起来。考古专家们匆匆来到工地,发现距地表约一米处的泥土里,有一件大型青铜器。通过勘测水沟剖面,发现下层是50厘米的老黄土,中层为40厘米的带沙黄土,上层为10厘米的褐色土。这件青铜器横卧于老土层上,器身内外均呈灰绿色,间杂有一些黄褐色锈斑,除腹壁的一面有几个小锈孔外,整个器物基本完好。除掉多余的泥土,将这件青铜器稍作清洗,一件泛着绿锈、全身布满纹饰的青铜大罍便露出了它的真实面目,专家们当场就被震撼住了。当他们缓过神来,一连串的疑惑和不解便油然而生:为什么这件珍贵的古物会孤零零的躺在荒郊野外的泥土中?它究竟在这里沉睡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它又有怎样的一番坎坷经历?时至今日也没有人找到这些疑问的答案。30多年后,我在成都博物馆的藏品档案中找到了这件铜罍的部分资料,名称:西周兽头铜罍;年代:西周;文物类别:青铜;功能类别:礼器;质地类别:无机质;地域:四川成都;来源:1978年2月21日成都南郊5124工地出土(省博原址旁),省建三公司交。尺寸:口径38.7,高66.3,底径34.8,腹径:55.6;尺寸单位:厘米;入藏日期:1983年3月26日;形状内容描述:敞口,翻沿,广肩,肩上有两个对称的兽首环形耳,圈足外翻。肩部至圈足外侧饰变形蝉纹等纹饰。鉴定:1996年5月20日,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小组定为一级,专家小组成员耿宝昌、张浦生。这份藏品档案简洁明了,将这件大铜罍的基本情况包括它的铸造时代、作用、受损情况、出土地点、大小尺寸、形状、图案等等都有所交代,但对于一般读者和观众而言,也许并不那么容易完全理解,那么就让我们对这件青铜大罍作一番详细的解读。我国商周时期最大的铜罍之一这件青铜罍的具体形状为大口沿并外翻、直颈、肩部较宽、腹部外鼓,足部为圆圈形。腹上部宽度略近于肩部,往下渐内收接于圈足。肩腹之间对称两耳(藏品档案中为兽钮)为羊首造型,羊首颈部棱扉突出,向下延伸成圆弧形与上腹部相连,圈足有均匀分布的四个小方孔,疑为铸造时因托圈足内外模而留下的榫痕。整个罍高66.3厘米,腹部直径55.6厘米,底部直径34.8厘米,最大宽度(两耳间距)76.4厘米,是一件上大下小的圆形铜罍。铜罍肩腹之间的羊首具有特别的含义,在先秦时期出土的陶器和青铜器上时有所见。在古人的眼里,羊是一种友善和吉祥的动物,文字中有时把羊字与祥字通用,“吉祥”也常常被写作“吉羊”。同时,羊亦被古人用以比喻美好的事物,据汉代大学者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美字时说“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因此,羊的形象常被古人用作各种器物的装饰,以象征吉祥和美好。罍身的图案纹饰均以线刻的形式加以表现:颈部饰有云纹,肩部分别饰以一圈斜角云纹和一圈夔纹,腹部饰满一圈变形蝉纹(也有专家认为是蕉叶纹),圈足上部近腹部处也有一圈斜角云纹。早期的云纹近似回字,是古代流行的一种装饰图案,而这件铜罍上的斜角云纹是云纹的一种变化形式,把它装饰在器物上具有吉祥和高升的意义。夔纹亦是青铜器的一种典型纹饰,图案近似龙和蛇,也有合而称之为夔龙纹的。夔是古代神话中一种神兽,《山海经·大荒经》中说:“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可知夔的外形似牛,能带来风雨,据此联想夔纹有可能是古人用以祈福风调雨顺的纹饰。蝉纹在青铜器上,多呈三角状,形似垂叶,腹部有节状条纹,无足,四周填云雷纹;也有部分长形的蝉纹,有足,也以云雷纹作地纹。蝉在古人的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他们认为蝉性洁净、清高,用现代的流行语来讲,就是很高冷。而蝉身体的蜕变,则象征着生命的永恒轮回、生生不息。由此看来,蝉纹成为古人喜爱的装饰图案,亦在情理之中。这件西周兽头铜罍的铸造时期大约为西周中晚期,这一时期恰好处于周人逐渐摆脱殷商神秘繁缛的美术传统,形成庄重素雅的自身风格的阶段。据有关专家分析,从器型上来看,西周中晚期青铜器已由商代的瘦高形渐变为矮粗形,肩部更加丰满,同时通过加宽沿部和圈足,使器物的造型更加稳定、沉着。在纹饰方面,大多饰以浅浮雕和线刻,少了象商代器物那样突出的高浮雕,更显祥和宁静。而这件兽头铜罍正是通过简洁的造型与纹饰,呈现出一种庄重、素雅之美。由于它体型庞大,是已知我国商周时期最大的铜罍之一。记得当年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小组在见到它时曾大为吃惊,称叹不已。国之重器青铜罍大约出现于商代晚期,流行于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盛酒的器物,亦作礼器之用,特别是一些青铜大罍,是国家祭典时使用的重器。如《礼记·礼器》中就有:“庙堂之上,罍尊在阼,牺尊在西。”的记载,翻译成白话就是:“在太庙的殿堂上,罍尊放在东边,牺尊放在西边。”古文中罍与篚(古时盛物的器物)连用时,即代指祭祀。如《梁书·元帝纪》:“况郊祀配天,罍篚礼旷,斋宫清庙,匏竹不陈……岂可久稽众议,有旷彝则!”另外《诗经·周南·卷耳》也有:“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意思就是:“我姑且喝下那金罍里的美酒,以便忘却对家乡的思念。”又据《礼仪·少牢馈食礼》载:“司空设罍水于东,有枓。”可知罍还有盛水的用途。罍的造型主要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形罍的造型多为敛口,宽肩,腹部较大,圈足或平底;肩部一般有两耳或四耳,耳为环形或兽首形。方形罍多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也有少量平底;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罍的器身基本上都饰有各种纹饰,如饕餮纹、龙纹、夔纹、蝉纹、云雷纹等。在目前存世的青铜罍中,最为著名的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淊御史罍、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子方罍、济南市博物馆收藏的亚丑罍以及近年来声名鹊起、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皿天全方罍。另外,还有1980年在成都附近(彭州市竹瓦街窖藏)出土、四川省博物馆收藏的西周象首耳兽面纹铜罍、西周牛纹铜罍。历史上有关铜罍的传说最为著名的当推“梁王争罍”的故事。据《史记·梁孝王世家》中记载:汉文帝和窦后的儿子梁孝王刘武喜爱收藏古物,在他的众多藏品中有一件价值千金的铜罍。刘武临死前曾立下遗嘱:“善保罍樽,无得以与人”,就是说千万不要把罍送给外人。后来刘武的孙子刘襄继位,史称梁平王。刘襄的王后姓任,很受他的宠受。任王后是一个十分贪婪的女人,听说王府里有这样一个宝贝,朝思暮想欲得到这件罍樽。而刘襄的祖母李太后却说:“先王有遗命,不得把罍樽送给别人。其他的东西即使价值亿万,任你自取。”任王后听说后仍然不肯罢休,执意要得到这个罍樽。刘襄便派人开启府库取来,赐给任王后,李太后知道后大怒,后来,有朝廷的使者来梁国,李太后准备向使者诉说此事,却被刘襄和任王后阻拦,未能见到使者。李太后死后,有人将这件事报告了朝廷,经过一番调查取证,确有其事。汉武帝便下令削减梁国八城封地,把任王后斩首于市。为了这件铜罍,一个王后就这样丢掉了宝贵的性命,可悲也可叹。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件铜罍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大的风波,说明早在汉代时,人们就非常重视对铜罍,特别是那些精品铜罍的的收藏了。成都晚报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2rkD1Gaw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