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人才原创中国电影人才从娃娃抓起

作者 / 吕世明 “爸爸,将来我也要做像《哪吒》这样的动画片!” 这是拍sir朋友带孩子看过《哪吒之魔童降世》后,他的儿子所表达的心声。一部动画片居然可以让孩子有如此大的触动,这可能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 现在的孩子,也许看了《流浪地球
原标题:中国电影人才从娃娃抓起作者/吕世明“爸爸,将来我也要做像《哪吒》这样的动画片!”这是拍sir朋友带孩子看过《哪吒之魔童降世》后,他的儿子所表达的心声。一部动画片居然可以让孩子有如此大的触动,这可能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现在的孩子,也许看了《流浪地球》会立志当宇航员,看了《红海行动》《战狼》会想当军人,看了《飞驰人生》想去当赛车手,但这些电影从本质上并不会促使孩子在未来选择电影行业。中国内地电影院早已突破万家,影视公司经历了这两年阵痛和洗礼,仍有希望在十年内突破千余家,我们影视人才的缺口在未来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早培养、早成才,与其让孩子上那些乌七八糟、自己都厌烦的培训班,不如早日筹谋,让孩子未来可以便捷快速的进入电影行业。不仅仅是教会孩子看电影,中国电影行业也要从娃娃抓起。行业缺口巨大:急需专业人才、专业院校、专业培训机构中国内地影城达到两万家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目前仅在影院端的就业人口已经超过15万人,加上院线影管公司、发行公司和区域发行人员,预计基本的从业人员约有25万人。其他的相关行业、譬如第三方产业,这其中包括了为产业链提供基本支持一些产品、服务,以及一些配套设施等等,这部分人员整体和基本从业人员数量相当,也大概有25万人左右。核心产业人员预计是这两方面总体的十分之一,那么电影行业目前总的产业从业人员可能也就五十万到六十万之间,相比于整体产业、总人口来看,依然是占比微乎其微。为什么我们电影的影响力总是那么小?就是因为产业人口实在太少,起不到任何的影响力和作用,产业人才缺口实在太大,更多目光要么集中在“范冰冰”、要么集中在“王宝强”……单凭目前国内专业院校去培养电影人才是远远不够的,想构建更好的产业体系,势必需要更多人重视和投入,正如我们目前中国信息产业已经开始逐步领先世界一样,这恰好是多年前除了院校之外,更多专业性培训机构对产业人口底部积累所形成的产业优势。大家惊叹《哪吒》所取得的成功、也庆贺《流浪地球》对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提升,但这一切其实也是离不开数年前国内对动画产业的扶持和各类动画专业培训机构的培养,看起来好像是为了学广告、学3D和媒体设计而学的动画设计软件,最终却能够形成更强大的群体效益。当然,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这种培训机构多少有点不靠谱:“不包分配、自主择业”,这对于培训费价格不菲的这些机构而言,公信力和影响力仍然不够。这自然需要专业院校和相关部门下大力气重视起来。虽然目前我们已经有一定数量的培训机构和专业院校的授课,但远远不能达到目前产业的要求,好在于目前互联网教学已经开始起步,针对于老式的一个老师一群学生,现在已经开始转化到一个学生面对一群老师的模式。电影专业教育还不提上日程?欧洲、北美已吸引大量中国学生学习电影相关专业很多欧美、日韩、中国香港、台湾的电影人进入到中国电影圈之后,第一反应便是目前我们的电影人能力欠佳,和中国足球如出一辙,人家来中国虽然并不是当主教练,但也想不到我们很多电影人的基本功是如此之差,甚至很多类似足球技术中的传、停、运的基本技术也要手把手去教。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尚没有很系统的电影产业教育体系,虽然目前影视类的专业院校并不少,但更多时候我们只是在重视编导演教学,对于电影产业没有绝对的提升。美国电影学院(AFIConservatory)前院长JANSCHÜTTE在较早前一次来中国交流访问的过程中表示,目前在美国电影院中已经有20%来自于中国、其在欧洲(暨德国)时,有40%的学生来自于东欧和亚洲。以往我们会觉得目前国内培养一个大学生比较昂贵,如果培养一个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费用更是普通家庭难以接受。但在北美像美国电影学院这样级别的学府,年学费会达到六七万美元,加上其他费用,折合成人民币可能要百万以上。欧洲虽然教育是免费,但这是在这些国家有极好的教育基础和国民素质之上,话换句话说,欧洲的青少年学生,基本不用去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的艺术理论,但这对于目前的中国青少年,尚还是一个不小的差距。其实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美国电影学院和其他大部分电影专业学校并不是那种普遍意义上的教育体系下的学校,也就是说他不像以往我们想的那种需要从高考途径进入,进入这样的学校暨需要孩子喜欢电影、也需要相当的资金支持。但事实也证明,进入到电影核心制作,在北美的收入的回报是相当丰厚,即便回到国内,他的薪酬水平也远高于其他海归学生,毕竟相比于其他行业,电影行业属于目前国内的朝阳产业。更何况,相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大部分北美电影类的专业院校都对年龄没有那么强的控制,该学校平均年龄达到27岁,一些纯技术性的专业甚至有40岁以上的学生。留给我们现在中国家长和孩子的时间和空间还是非常充分的,只要你和孩子都喜欢电影,这种喜欢并不是梦想成为明星的那种喜欢,而是想《哪吒》导演饺子的那种喜欢。现在有一种很强烈的声音表示,“不要什么都从娃娃抓起”,“娃娃累了,放过娃娃”,但电影要从娃娃抓起,并不是说要从小给孩子灌输“将来你要做电影”的概念和想法,而是要顺应孩子的自己的天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发现和挖掘他们的潜质。任重道远!学校、家庭、社会需共同努力提高中国电影整体教育对于很多七八零后而言,不好好学习成天泡录像厅、买碟,甚至奢侈到电影院花钱看电影会被父母定义为不务正业、浪费钱、瞎胡闹,这种思想和看法可能至今还会留存到一大部分家长心里。不过相比于逛夜店、吃吃喝喝而言,电影是干净且纯粹的,不要担心孩子被电影带坏,其实这和“相关部门表示中国电影会带坏和影响民众”的想法,都是狭隘和极端的,看到漫威粉丝在《复联4》首映时那种激动的行径,我们应该去多学习电影文化的蔓延,而不是一味去批评所谓的脑残粉被洗脑。好在于目前大部分七八零的家长,他们对于电影的欣赏水准已经大幅度提高,对于影片好坏和是否适合孩子观看要比我们父母那一辈有了极大的改善,这对于孩子未来电影的基本观感形成是很有利的。即便这样,也需要学校在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哄骗”孩子看一些没营养的垃圾电影,好在于目前大部分院校出于“安全”考虑,几乎把孩子锁紧校园,极少和社会接触,这一点相比于七八零后而言,现在的孩子多少有点可怜。当然,最重要和最核心还是社会的教育,没有好的社会影响和熏陶,再好的家庭和学校的引导都会被社会舆论而左右。但目前来看,社会舆论对于电影和电影产业并没有起到较好的作用,要么是那种歌功颂德的吹捧;要么是那种对艺人明星的或捧或杀。长此以往,中国电影的相关产业会变得和中国足球一样,让父母不齿。其实电影产业和其他行业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链,社会应当用更宽容的态度和更专业的角度去宣传报道他,一味抱着“杀富济贫”、“打土豪”的心态是不利于行业健康成长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放弃对电影的批评,反而是要用更规范和专业的态度去面对电影和电影产业,好的电影势必会带来好的电影评论和影响;好的产业发展也同样会带给整个社会好的示范效果,且这种宣传效果要比其他产业更为明显。想要我们的孩子在未来从事电影行业,先期的基本教育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们对于电影产业仍然比较模糊化,普通人仍然认知不够,这也是我国长久以来和欧美、日韩等这些国家和地区把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产业最大的区别。从目前来看,更多的优秀电影人才容易外流,这其实是造成了内地电影人才的真空和缺少,父母、学校和社会都应该重视到这个问题,与其让孩子走出去给别人打工,不如在国内好好培养为中国电影多出分力。中国电影的未来只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包容,未来电影终归属于孩子们,无论是观众,无论是从业者,他们一定比我们更幸福、更快乐。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2rkqnYBd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