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译版书评丨上译,不只属于那个时代——读《我和译制配音的艺术缘》

《尼罗河上的惨案》《生死恋》《苔丝》这些外国电影,《天云山传奇》《胭脂》《沙鸥》这几部中国电影,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为这些影片女主角配音的,是同一位配音演员——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刘广宁。 《尼罗河上的惨案》(左上) 《天云山传奇》(左下)
原标题:书评丨上译,不只属于那个时代——读《我和译制配音的艺术缘》《尼罗河上的惨案》《生死恋》《苔丝》这些外国电影,《天云山传奇》《胭脂》《沙鸥》这几部中国电影,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为这些影片女主角配音的,是同一位配音演员——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刘广宁。《尼罗河上的惨案》(左上)《天云山传奇》(左下)《生死恋》剧照刘广宁的声音清澈而甜美,明亮又柔和,她也因此被誉为上译的“公主”,她与上译的“王子”童自荣合作的《孤星血泪》是我百听不厌的电影录音剪辑。而刘广宁在今年初带来的新书——《我和译制配音的艺术缘》,可以说是所有关于配音的杂文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本。配音片段,我心目中上译厂最美的两个声音和许多同类作品一样,这本书从回忆上译厂老员工开始,略有不同的是,刘广宁的回忆并非立足于作品,而是讲述了许多生活小事。比如邱岳峰做得一手好腌菜,常把用黄瓜、萝卜、卷心菜腌成的泡菜带给同事们吃;富润生把厂里生虫的藤椅拆开、洗净,又用新藤条重新扎好,让一把把藤椅旧貌换新颜;还有于鼎经常骑着自行车帮刘广宁家买便宜的副食品;孙道临在录音后怕刘广宁一个人走夜路不安全,绕远路送她回家……这些小事看似与配音无关,却是与那些杰出的配音作品出自同一时期,那些人与那些事,既亲切又熟悉,其中的善良与美好,是每个时代的人都心向往之的。老上译演员合影2002年,刘广宁与孙道临在香港重聚与平凡的生活相比,配音演员的工作显得与众不同,尤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与其他艺术行业从业者不同的是,因为有大量的内参片译制任务,上译厂的工作格外繁忙。虽然被要求不许向任何人透露工作内容,片子上也不能挂字幕,但出于对译制片工作的热情,大家都干劲十足。当年的内参片是没有原文剧本的,所有台词全靠听译,音效和对白重叠在一个音轨上,剪辑人员只能拆东补西,把没有对白的背景音挖下来填到其他地方。书中有个例子让我尤其佩服:音乐片《舞宫莺燕》的对白和配乐全都混在一起,音效也与音乐紧密贴合,根本没办法挖出来,于是上译厂请来了上影乐团的指挥家陈传熙,陈先生凭着耳力将全片的旋律记录下来,并写好总谱、配器及各声部的分谱,由上影乐团管弦乐队完全根据影片音乐的速度和节奏演奏,从而录制成了该片的配乐。陈传熙在指挥乐队演奏当年还有很多硬件上的困难,由于话筒的指向性不强,全封闭的录音棚里不能用电扇,夏天里只好用冰块降温;因为多人共用一个话筒,刘广宁还曾在录音中把感冒传染给了尚华;更早期的译制片要直接把声音录到胶片上,每段胶片录制中不能分段、不能出错,因为那时胶片是相当昂贵的国有资产……如今,这些软硬件上的困难都已不存在,但同样消逝的是高水平的译制作品,刘广宁在书中直言,退休后她曾在一次回厂期间,在厂里的大棚观看了一部刚译制完成的影片,看后头脑里第一反应就是“如果老厂长陈叙一在鉴定,一定通不过”,当她将这想法和老同事交流时,发觉这么想的不只是自己一个人。难道上译的成就,只能属于过去那个时代吗?1980年在上译厂录音棚,左起:李梓、乔榛、刘广宁、丁建华可刘广宁的这本书,却让人感到那个辉煌无比的上译并非“高不可攀”。书中清晰明了地讲解了翻译、导演、录音师等工种的分工,更将自己的工种——配音演员的工作做了一步步分解,包括在循环播放中对口型、找节奏,设计语言起伏、声音运用,以及和导演、合作演员谈戏等,而后得出完整的创作构思,从而进入实录。这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部分,因为多数配音主题的图书都是以怀旧和叙述电影剧情为主,而刘广宁对技术深入浅出的讲解,能够帮配音爱好者更系统深入地了解那些美好声音的由来。她还以人们熟知的代表作为例进行分析,比如《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杀人凶手杰基因为需要伪装,在不同场合的讲话方式有很大不同;《望乡》中的阿崎在人生的三个阶段由于经历和年龄不同,语言处理上也要表现出差异;为了给男孩儿配音还要反复推敲其讲话特点,像吐字用力、尾音重、收音猛等。所有这些都印证了刘广宁对艺术的理解:艺术的道路跟其他科学道路一样,无捷径可走。1987年刘广宁获《大众电影》金鹰奖最佳女配音演员奖当年曾有观众给刘广宁写信,说是听说有一种能让声音变得好听的药,想请刘广宁在上海帮助购买。而刘广宁本人却对“好声音”的态度有所保留,用她的话说,“再好的先天嗓音,也要会用才行。只有把角色的光芒配出来,才能称为配得好,不只是卖弄自己的声音”。关于所谓的“配音腔”说法,相信所有熟悉上译作品的配音迷都不会赞同,因为每部影片、每个人物都不同,哪里来的统一腔调呢?如果说上译的作品令观众感到“洋气”,真的跟银幕上的演员自己讲出来的一样,那是因为演员们在配音时,是把自己作为扮演者来处理的,就好像是在给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后期配音。左起:刘广宁、程晓桦、赵慎之、曹雷、苏秀、童自荣这里提到的所有这些创作技巧和思路,无论什么年代做配音,都是离不开的。大概也正因此,上译的作品直到现在来听,依然十分出色。令我意外的是,在掌握了一些英语知识之后,再去听小时候听过的那些配音,简直对翻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在需要配合口型的情况下,翻译得是如此准确而传神,难怪刘广宁充满敬意地写道——老前辈创业之初的目的就不是仅为了“看得懂”就行了。刘广宁书中将配音说成是“伴舞的艺术”,我相信好的作品都是可以穿越时代的,若干年后,还会有人像我这个80后当年抱着收音机听上译的电影录音剪辑一样,举着手机或者其他更先进的设备,如痴如醉地聆听。美好可以延续,却不能强求;美好终究是美好,等着你我去探求。来源:爆米花和茶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nd7oZQdJb.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