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安丘的“老字号”之——“潍坊老字号”芝畔烧肉(一)传说映衬下的芝畔烧肉_哥俩_刘墉_京城

话说安丘的“老字号”之——“潍坊老字号”芝畔烧肉(一)传说映衬下的芝畔烧肉 芸芸众生,从古到今,首先都是吃货。对于食品,能充饥是第一要务,然后才是讲究食品的美味。就肉类熟食品来说,以猪首肉和猪下水为主煮熟的烧肉,是人们的喜爱。而有一种叫

话说安丘的“老字号”之——“潍坊老字号”芝畔烧肉(一)传说映衬下的芝畔烧肉

芸芸众生,从古到今,首先都是吃货。对于食品,能充饥是第一要务,然后才是讲究食品的美味。就肉类熟食品来说,以猪首肉和猪下水为主煮熟的烧肉,是人们的喜爱。而有一种叫“芝畔烧肉”的烧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原产地安丘县临浯乡芝畔村向外扩展名气,逐渐被安丘人所认知,从而成为了安丘的名吃。于是,围绕着这一具有独特风味的熟肉类名吃,也翻掘和产生出了诸多的说法,汇集在“芝畔烧肉”的周围,从而让“芝畔烧肉”越发有独特的“风味”。

芝畔烧肉是有传说的,首先说一个曾经鲜为人知但现在随着芝畔烧肉走向四方也开始广为流传的关于其来源的故事:

明朝万历初年,诸城城后刘氏后裔四世刘彦仪定居当时同县的芝畔村后,生活安定,人丁兴旺,其孙刘孟春、刘孟夏哥俩杀猪卖肉,将猪下货用祖传小方自煮,出锅后再用小米熏烤(后用糖类),称之为芝畔烧肉。肉质清纯,芳香可口,十里八乡争相购买。一日,有位中年汉子正风尘仆仆埋头赶路,路过芝畔村,一阵清香随风徐徐飘来,此人顿觉心神清爽,困乏顿消。这人心中明白,前边村庄煮肉正出锅。时值夕阳西下,不觉肚中饥饿,便随香入户。刘孟春哥俩正在忙活,见一外乡人进来,忙让坐倒茶:“先生自哪里来?”答:“我自京城来。”说着此人就坐,呷了一口茶,毫不谦逊地说:“这肉闻香不错,但吃起来一定差个味道。”二人知是来了行家,说到了真处。但心中有疑:“先生怎会便知?”答:“我闻味便知。”二人一听赶紧请教。此人非常豪爽,并不隐瞒:“你只用大茴、小茴、川椒、良姜、陈皮、白芷、草菓、草蔻等八九味降腻加外香的中药可对?”二人惊讶,连连称是,吩咐家人备酒相待,奉若上宾。酒席之间,哥俩频频敬酒,推杯换盏,喝的趣味正浓处,突然,此人停饮,说道:“此酒醇有香味正,敢比京中美酒,可是庄上酿造?”哥俩回说,“乃距我村十五里地的景芝街烧酒坊酿造。”“想不到乡间能有如此美酒,我有口福。”三人杯觥交错,酒至酣溢时,此人异常兴奋:“我们有缘,路遇你家,又逢你俩这般热情,我就将实底交与你们吧,但不可外传,取笔墨来。”二人取出文房四宝,只见此人挥毫泼墨,在原有煮肉所用中药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八味中药:砂仁、肉蔻、公丁香、广木香、肉桂、山史简以增加肉的肉香和防腐功能。此人一边写一边介绍各味药的作用,二人铭记心中。“好了,可以了。”写完,此人手擎羊毫沉思半天,突然又龙飞凤舞地写下了三个字的一味中药,说:“这是我最钟情的一味药,它能调和诸药,你俩珍藏好,我在世时不准用,谨记!”(后来这味药就一直传了下来,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奥妙。直至1980年初,芝畔烧肉传人刘金城持此方剂请教安丘的一位老中医,这位老中医看后脱口而出,是治胃病的。看来古人对药膳的研究是有科学依据的。)

第二天,哥俩备好药,此人亲自将各药配伍示范,然后用于煮肉。待肉出锅时,飘香四香味醇正。再将烧肉烤好后,用刀切开,一股浓郁的醇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品尝起来回味无穷,越嚼越香,肥而不腻,瘦且清香,真乃绝世佳馔。刘孟春和刘孟夏欣喜若狂,倾其所有,端出了纹银一百两,恭恭敬敬地奉上。此人面带笑容:“你们的心意我领了,银子我断然不受,举手之劳不受厚礼,我只要一葫芦景芝烧酒足已。”二人无法,只得从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此人不吝传授技艺,二人无以为报,心下难安:“师傅在京城何府,哪里高就?以后也好报答。”此人沉吟片刻说:“我本不想说破,但见你俩诚实可靠,说了也罢,但要保密,不可外传。我乃京城御厨,给皇帝做饭的,因老母年事已高,此次回乡欲接老母入京,以尽孝道,不想偶遇成全了你兄弟二人。记住我的嘱托,免得京里知道我泄露宫廷秘方,那样我定是有罪。最后那味药,待我辞世后,汝可大胆使用,只是莫说出自我手,切记!切记!!”刘孟春、刘孟夏兄弟二人恍然大悟,千恩万谢,想不到巧遇高人,获得了一道宫廷药膳。自此,刘氏芝畔烧肉配方正式形成,刘氏兄弟亦将遇高人指点之事记载如初,世代相传。

以上是关于芝畔烧肉正式成方的传说。现在,还流传说着一则关于刘墉与芝畔烧肉的传说:

相传,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一月十六,刘墉之父刘统勋(1698—1773),朝廷的东阁大学士,在上朝途中病故。第二年开春,归葬老家诸城,丧归途中,乾隆帝令沿途文武官员在20里内者亲往灵柩前吊祭,遣官护送。刘墉(1719—1805)时任陕西按察使,也回家奔丧,在回陕之前去其姑家(其姑家住芝畔村),其姑送其本村特产烧肉10斤。刘墉带至京城,乾隆帝尝后赞叹不绝,龙颜大悦,当场挥御笔书写“芝盘留香”四字(因乾隆将“芝畔”误以为“芝盘”)。据说,后来有一位安丘人曾在北大图书馆查到过乾隆帝书写此四字的相关资料记载,不知为何此四字未能流传开来。

在安丘的传统美食中,特别是在景芝一地及附近地域的传统美食中,有传说与刘墉和乾隆帝挂上钩的,不只芝畔烧肉一家。不过,关于这则传说,细细读来,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说是刘墉带着10斤芝畔烧肉到京城去。不知刘墉回京时,当时已过54岁的他,是骑马还是坐轿,得要几天?再说,当时走在路上的气温怎么样,如果在农历正月里还好,如果是农历二月里,这10斤烧肉能带到京城里不变质吗?还有,刘墉在其父病故后,扶丧回家,就应该一直在家为父服丧三年,并不是丧仪结后就立即回京回陕。历史记载也是如此,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底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刘墉一直在家丁忧,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回京后,清廷诏受其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根本再也没回到陕西任按察使。所以最好不要说刘墉回陕之前直接带着芝畔烧肉回京献给乾隆帝,而是说刘墉服丧三年期满,回京向乾隆帝谢恩时(刘统勋被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带着芝畔烧肉的基本秘方,在京城当地煮了烧肉献给皇上,为好。

关于芝畔烧肉的传说,还有一些,而主要是以上两则传说。这些传说,都显示着芝畔烧肉的来源“不俗”与精心传承,映衬出芝畔烧肉的美味难得,这是当地乡民对芝畔烧肉的真挚祝福,是乡民对自己乡间能有这样一种烧肉而表现出的无比自豪。

记者:王锡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lxr2Z9MArk.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