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杜甫的月亮:愤世与理想

《全唐诗》录杜甫(712-770)诗1451首,仅次于白居易(2848),多过李白(996)。不过写月亮的诗并不是很多(据本文笔者统计,大约四十余首)。而且,杜甫的月亮,似乎没有李白的月亮那般有名(如“床前明月光”等),似乎也没有张九龄的月
原标题:杜甫的月亮:愤世与理想《全唐诗》录杜甫(712-770)诗1451首,仅次于白居易(2848),多过李白(996)。不过写月亮的诗并不是很多(据本文笔者统计,大约四十余首)。而且,杜甫的月亮,似乎没有李白的月亮那般有名(如“床前明月光”等),似乎也没有张九龄的月亮那般有名(如“海上生明月”),甚至没有他的后辈苏轼的月亮那般有名(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事实上,仅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的“月是故乡明”,便可以与李、张、苏的月亮打擂台的。当然,文无第一,文坛虽有盟主(之前之后这都是不言而喻具不说在口里不写在官样文本的事实),但没有擂台的。或者换过角度来谈这一话题:没有人敢说他的月亮比别人的月亮更像月亮,也没有人敢说他的月亮就比别人的月亮多一只耳朵。而且重要的是,诗,就它的本质来讲,在于它的异质、在于它的个性。杜甫的月亮,就是杜甫的月亮。月亮,作为思乡、怀人的共识标牌,从《诗经》起,便开始了它的广告效应。《诗经/陈风/月出》里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和《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里的“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等诗句,就是这种月亮的最早广告。杜诗里的“夜深坐南轩,明月照我膝”、“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泥留虎斗迹,月挂客愁人”等到。继续并广大了这效应。但是,杜诗里的月亮却这种月亮:“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风飘吕律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等。这样的月亮,显现出诗人宽厚而慈悯的胸怀。也就是说,希望月亮的光照,在黑暗的夜里,给天穹下的人们,所有的人们,更多一些光亮和温暖。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千里共婵娟”,正是“万里共清辉”的衍生和扩大。当然,这也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衍生与转义。这还不是杜诗的月亮。杜诗的月亮是这样的: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诗的月亮,没有李白张九龄苏轼那般的达观,杜诗里的月亮是有缺陷的。也就是说,由于月中的桂树太繁荣太茂密(典出《山海经/海内经》之“吴刚伐桂”),因此其树荫遮挡了月亮的光亮。也就是说,月亮的光亮并没有全部地洒向处于黑夜的人们。于是,诗人有些愤世嫉俗地呼喊,把月亮里的桂树全部砍掉,让被桂树遮挡了的月光重新焕发。一丝一线地全部给予处在黑夜里的人们。诗人的这种悲悯、这样宽厚、这样仁慈的胸怀,因为这句关于月亮的诗得以充分表现。这便让我们想起诗人的“三吏三别”,特别想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人文情怀。“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的愤世与理想,是《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月亮不具备的,甚至也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千里共婵娟”等不具备的。杜甫这两句诗,是从黑夜来认知月亮的光亮,这样,光亮才显得更为重要和珍贵。杜甫的这两句诗,是从人性复杂来认知月亮的光亮,这样,惟有光亮才有可能洞悉人性黑暗的一面。杜甫的这两句诗,是从社会的坎坷进程来认知月亮的光亮,这样,也许才有可能让社会进程不至于总在一种回环往返中踟蹰前行。附杜甫关于月亮的几首著名的诗:(一百五日夜对月)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秋兴八首/其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oV6MnDZVr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