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标签6从音乐思想角度理解贝多芬

浅谈贝多芬的音乐思想 贝多芬的天才在奏鸣曲-交响曲的思想结构形式中得到了表现。他的速记本显示出他构想的乐思是怎样一步步地最后形成的,也显示出他将这些素材注入必然的形式时付出了多么艰卒的劳动。——“火山爆发”式的钢琴奏鸣曲丨贝多芬《热情奏鸣
原标题:从音乐思想角度理解贝多芬浅谈贝多芬的音乐思想贝多芬的天才在奏鸣曲-交响曲的思想结构形式中得到了表现。他的速记本显示出他构想的乐思是怎样一步步地最后形成的,也显示出他将这些素材注入必然的形式时付出了多么艰卒的劳动。——“火山爆发”式的钢琴奏鸣曲丨贝多芬《热情奏鸣曲》赏析贝多芬继承了海顿、莫扎特交响曲中的奏鸣曲式,并把它改造成庞大的结构适于自己的思想。他把第一乐章的规模扩大了,特别是扩大了尾声。他向海顿和莫扎特一样,把展开部看作是奏鸣曲式的动力中心。他的短小而深刻的主题为扩展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它们以猛烈的力量和气势展开。慢乐章在贝多芬手中具有赞美诗的特点,体现了贝多芬式的悲怆。他把小步舞曲乐章变为谐谑曲乐章,成为具有节奏动力的乐章,情绪从“纵情大笑”到神秘的和惊奇的。他把终曲扩大,成为在规模和意境方面与第一乐章相仿的一个乐章,使交响曲在凯旋中结束。我们熟悉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了贝多芬的人生信条。《英雄》是为纪念拿破仑而作,整首曲子的感情深沉、真挚,欢乐和严肃的气氛交替着贯穿其中,完整的表现了一个英雄的人格。《命运》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伯恩斯坦讲解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这两首曲子可以说是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恩格斯赞美《命运》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贝多芬一生与命运搏斗,最终成就了他辉煌的胜利,还有什么比战胜命运更能令人敬仰与称赞的呢?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是站在世界顶端的巨人!音乐是贝多芬灵魂的唯一支点,只要有音乐,身边的任何一切都变得暗淡无光、毫无意义。创作中他可以欣然忘食,他可以近乎疯狂,他常常揣着笔记本,在散步时也从不忘记将突发的灵感记录下来。他写作歌剧《费德里奥》时,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拟定过十种开头。《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过十几种不同的构想。门德尔松曾将贝多芬的一份手稿公之于众。在这张稿纸上,有一处改了又改,竟贴上了十二层小纸片。门德尔松将这些小纸片一一揭开,发现最里面最初构想的那个音符竟然与最外面第十二次改写的那个音符完全一样。正是这一次次灵感的跳跃和冲动,才使我们听到如此完美的艺术精品,贝多芬创作的严谨与专注都体现在那谐和优美的韵律中,并一代一代的感动着后人。在贝多芬的艺术中,钢琴曲占据了中心位置,他的32首奏鸣曲,无论是对业余的钢琴家还是对音乐会独奏家来说,都是曲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被恰当地称为是钢琴家的“新约全书”(“旧约全书”是指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力度的对比。爆炸性的重音、高低音区的对置、切分音以及强有力的渐强都是贝多芬钢琴风格的基本特征。他对主题变奏曲的爱好也很有特点,在这方面他是一个高明的建筑师,他运用无穷尽的思想把最简单的素材建造成高耸云天的大厦。当贝多芬想表达更加“强烈的情感”并在钢琴上开始采用新技巧时,其“炽热表达”的结果是琴槌的损坏和琴弦的断裂,贝多芬的一位抄写员这样描述道:“我经常把断了的琴弦扭下来,我来回忙活,拉出断弦,还要翻谱,我的工作比贝多芬要辛苦多了。”贝多芬认为交响乐是向人类致词的理想手段,他的9部交响曲是有普遍感染力的精神戏剧。它们以席卷一切和激动的气势肯定了生活。在《第三交响曲(英雄)》中,贝多芬的风格成熟了。这个作品最初是题献给拿破仑的,他认为拿破仑是革命精神和人类自由的体现。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贝多芬对他不报幻想了。被激怒的作曲家从刚刚完成的作品上撕下题有献词的一页,改写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人们普遍认为第五交响曲是交响乐的原型,它具有一部交响曲所具有的一切。第七交响曲在多方面的感染力可与之匹敌。第九交响曲奏出了贝多芬最后期的深刻音调,它的终曲中,由人声唱出了席勒那著名的《欢乐颂》,那是响彻云霄的时代预言。贝多芬,一个人类音乐史上极端高亮的名字,他是自由的音乐之神。他的人生对于他来说就像是一场没有穷尽的苦难历程、一场不幸的噩梦、一场悲怆而残酷的斗争,而他的音乐是与这一切做最激烈抗争的结晶。贝多芬少年时期的艰苦环境,促使他很早就锻炼除了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不幸的童年生活不单对贝多芬的早期教育造成了损害,而且对贝多芬的性格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心理上和精神上留下了永远无法弥合的创伤。他很早就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和紧张思索的习惯。他能够一连好几个钟头地沿着郊外美丽如画、清新宁静的林荫小道独资徘徊,陷入无际的暝想与思索之中。宇宙的深邃、永恒和大自然的雄浑、伟大都深深地出动了贝多芬内心深处最奥秘的心弦,在他那受伤的心灵中激起神圣而崇高的情感,留下强烈的、刻骨铭心的印象,使他得以驱散笼罩在心中的阴影,超脱于尘世间的种种不幸。当他成年以后,每当精神危机到来和尖锐化的时候,他对于大自然的发自内心的爱和充满诗意的感受,对于宇宙苍穹的崇拜,对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追求,对整个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渴望和为之而奋斗的信念,都促使他、帮助他恢复精神上的平衡。贝多芬在思想上开始成熟是在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若干年,其精神上的成长在革命的年代特别迅速。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在意识形态上给予贝多芬许多启迪。他深信人类的平等,热烈地追求正义和个性的解放,憎恨专制和人对人的压迫,这些崇高的思想和人道主义原则构成了他的世界观的基础。贝多芬的道德力量的源泉,对于人生和世界的乐观、开朗的根源,来自于他对伟大的社会理想的深刻信仰。时代赋予他一种“平民的骄傲”,一种不卑不亢的天性,永远保持自己人的尊严和人格,使他这个在当时社会中出身微贱的音乐家敢于藐视一切名门贵族。有一次,里赫诺夫斯基的公爵邀请了一大批客人到自己的宅第来听贝多芬的即兴演奏会,当贝多芬得知已经聚集起来等待他出场的那些宾客中有许多是当时占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队的军官时,坚决拒绝为这些法国军官演奏。这时,贝多芬鲜明的爱国立场和里赫诺夫斯基的阿谀奉承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当公爵由彬彬有礼的请求转变为自上而下的命令时,贝多芬愤怒了;他在倾盆大雨的夜晚,在满堂来宾的众目睽睽之下,昂首挺胸,扬长而去。回到自己的房间,他把里赫诺夫斯基公爵送给他的半身胸像狠狠地摔在地板上,转身拿起纸笔,给公爵写了一张便笺:“公爵大人,您之所以为您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我之所以为我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从表面上看,贝多芬的创作成熟过程似乎进行得相当缓慢,但是贝多芬的创作过程却是一种前人未曾有过的新的探索的过程。他的复杂的创作意识和创作活动似乎表明他在创作每一部作品时,尽可能地进行缜密的品评,字斟句酌,力求找出符合时代风格的东西来。时代的向前发展、变革,社会现实中新因素、新观念、新情况的不断出现,要求贝多芬必须探索出一条新路,以一种新的手法使音乐艺术与新的社会生活相适应。在贝多芬的创作意识中充满了这些新的主导动机,这些成千上万的主导动机通过各种途径(形式)来表现一种崭新的音乐风格。贝多芬的音乐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情感细腻而脆弱的听众时常听得泪流满面;然而贝多芬的音乐和演奏很少有伤感的流露。正如法国著名文学家和音乐史学家罗曼・罗兰所说:“人家想把这株橡树当做泣柳,但哭泣的却是听众。”从本质上讲,贝多芬的演奏风格完全是崭新的,它与通常在贵族沙龙中的华丽、风雅、娇媚的演奏风格迥然不同。这是一种面向广大听众的大型舞台的风格,是一种雄伟的英雄气概的风格,它那一触即发的巨大的内在力量,孕育着大革命时代火热的斗争精神。新的风格保证了贝多芬能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贝多芬的这种演奏风格在后来的威伯、帕格尼尼、李斯特等人的身上得到继续和发展。贝多芬演奏时的表情时而情绪热烈,气势恢宏;时而潇洒流畅、婉转如歌,极具魅力,这便是他在表情上的突出面貌。各种表情常被他夸张到极点,特别是幽默的点头示意动作尤为突出。至于那种妙趣横生、出奇制胜种种姿态却少见。因此,从总的效果来看,部分依靠嘹亮饱满声音的‘连贯’,部分是有判断地利用强音踏板等等,这一切常常使用得恰到好处。贝多芬在使用钢琴踏板时,以他卓越、独特的手法在演奏上取得了崭新而大胆的效果,和弦之间的紧密连贯尤为显著,因此,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富有歌唱性的音调,以及需对多至今还是难以想象的效果。他的演奏确实没有其他优势钢琴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纯净、优雅、灿烂,但他弹得生气勃勃,气势雄伟,尤其是‘柔板’乐章完全充满了感情和浪漫气息。贝多芬曾说:“没有爱情,谁能活在这个世界上呢?”爱给了贝多芬一些极为珍贵的东西,他与贵族后裔朱丽埃塔・琪夏尔蒂小姐不成功的爱情,给人类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就是他献给琪夏尔蒂的礼物――著名的《升c小调奏鸣曲(月光)》(作品第27号之二)。这部作品展开了内心体验的世界,触及到了人的感情的最深处。“幻想曲式的奏鸣曲”决定了这部作品的自由的即兴的性质,它表面上的即兴性质和结构上的自由,是由这部作品的内容、思想和形象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在这部奏鸣曲的三个乐章里,贝多芬实现了从一个心理状态到另一个心理状态的转变,从深深的悲哀转向烈火般的抗议,从抒情的、哲学家式的沉思转向斗争,转向行动。这种不断增长的积极性因素把各乐章统一起来。说明了为什么贝多芬“破坏”古典奏鸣曲各乐章的排列规律,把奏鸣曲的抒情慢乐章放在第一乐章,而把本应放在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快板、最富于积极性的乐章放在终曲地位的缘故。奥托·克伦佩勒指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也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1924年的一天,《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场公开演出,贝多并亲自担任指挥,这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广大听众面前,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场面之热烈,几乎难以形容,演出结束时,由于耳聋,贝多芬听不见雷鸣的掌声,女歌唱家温葛尔含着热泪跑上去握他的手,扶他转过身来面对观众,使他看到热烈的场面。据说在奥地利,即使皇帝出场,按习惯也只享有三次鼓掌利,而这一次,贝多芬却获得了五次鼓掌欢迎。这一次,是贝多芬一生中最幸福的顶点。因为他亲自为人们返歌了欢乐,也为战胜了人类的平庸迈出了一大步。贝多芬与海顿、莫扎特生活在同一时代里,然而他的音乐所达到的崇高境界却使人感到好象生活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当然,他也是大量从前辈大师那里汲取营养,经过消化、吸收与提高才取得了成就。他不仅集维也纳古典音乐之大成,而且全面继承和发展了自巴洛克时期以来的音乐精华,所以他成为了音乐中的普罗米修斯,成为世界公认的欧洲音乐史上登峰造极的人物。贝多芬的创作之路持续了35年之久,为了达到完美的境界,他进行了不断的奋斗。他在事业进入到最后阶段时说到:“我感到好象只写过几首乐曲。”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谦逊的。贝多芬曾经为歌德著名的剧作《爱格蒙特》谱写过舞蹈配乐,但贝多芬看不惯歌德在贵族面前卑躬屈膝的表现,尽管他依然对歌德充满着崇敬之情。可是傲慢的歌德始终不能原谅贝多芬对他的当面批评,对贝多芬,歌德总是冷淡的,甚至是无情的。其中有一次,贝多芬晚年正好贫困交加之中,便写信向歌德求救,望他促成魏玛公爵预定他呕心沥血写成的《庄严弥撒》以换取稿费,而得不到歌德的回答……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世界不曾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正如他那句誓言:“由痛苦换来欢乐。”每晚一张音乐CD往期贝多芬专题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qBdOJ0b2wV.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