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子豆腐”那些事_丰村_陆良_驻村

在陆良,“凹子豆腐”很有名。“凹子豆腐”是陆良县马街镇泉丰村出产的豆腐。 因为驻村,所以我和“凹子豆腐”结了缘。去年6月,我和同事们历时3年完成了陆良县板桥镇摆羊村的脱贫攻坚任务,遵照陆良县供电局的安排,我和同事梁硕又参加了陆良县委派驻

在陆良,“凹子豆腐”很有名。“凹子豆腐”是陆良县马街镇泉丰村出产的豆腐。

因为驻村,所以我和“凹子豆腐”结了缘。去年6月,我和同事们历时3年完成了陆良县板桥镇摆羊村的脱贫攻坚任务,遵照陆良县供电局的安排,我和同事梁硕又参加了陆良县委派驻马街镇泉丰村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同队的还有陆良县残联的保满良,由我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

驻到泉丰村的第一天,我发现一间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三幅书法作品,分别是“陆良豆腐第一村”“凹子豆腐甲爨乡”“千年的石磨磨圆了月亮”,细看,是杨云鹏先生的墨宝,说的是“凹子豆腐”历史悠久,名气很大。

驻村久了,我逐渐熟识了一些村组干部和一些做“凹子豆腐”的村民。他们说,“凹子豆腐”之所以好吃,得益于村里有一眼常年流淌的龙潭泉水,以及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言语中总是带有些许自豪。

今年68岁的泉丰村4组村民刘永先说,上世纪70年代,他在大队酒坊烤酒,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又烤了一年酒,后来改做“凹子豆腐”,一做就是38年。回想起当年的艰辛,刘永先感慨万千,他说开始一天只做一二匝豆腐,用扁担挑着去大西、桃园、尹旗堡等地卖,走村串寨,一路吆喝,一个单边要走10多公里的路,一匝豆腐能赚10多元,虽说累点,但苦中有乐。后来多做了几匝豆腐,赶着小马车或者开着农用车去师宗县鸭子塘、罗平县阿岗镇出售,一路颠簸6个小时,大多数时间回到家已是夜里11点或12点,在床上睡两个小时,又要做豆腐了,有时累得站着就会打瞌睡。

刘永先做豆腐卫生条件好,他做的“凹子豆腐”鲜嫩可口,有一定的知名度。如今,他已不用再去集市上卖豆腐了,豆腐做好在家里就批发完。淡季,每天做五六匝,旺季,每天做到二十多匝,每匝豆腐有50元利润。

村民刘跃田做“凹子豆腐”也有30多年了,靠“凹子豆腐”赚了钱,他花了100多万元买了两套房子,成为典型的勤劳致富户。他不仅做“凹子豆腐”,还养猪,收入确实不少。

张金田在庭院里做“凹子豆腐”,发展“庭院经济”。张金田说,“凹子豆腐”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他的曾祖父张云碧就是“凹子豆腐”的创始人,至今已传了五代人,他家做的“凹子豆腐”,技艺上既有传承,也有改进。“凹子豆腐”上世纪曾一度中断过,人们根本吃不起奢侈的“凹子豆腐”。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凹子豆腐”才时常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做“凹子豆腐”既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用文火慢慢熬一大锅豆浆,需要40分钟左右,火候要恰到好处,火大了会熬糊,火小了熬不熟。熬好豆浆后,就用石膏点豆花,这也是一门技术活,“凹子豆腐”鲜嫩与否,就靠这个关键环节。待豆浆沉淀成豆花后,就把豆花舀在一个用纱布垫底的长方形木框内,舀满一框,盖上木板,用几个大石头压在上面,不一会儿,豆花里的水分就会溢出,一个时辰后,新鲜的“凹子豆腐”就做成了。

“臭”名远扬,说的是“凹子臭豆腐”,用米汤加点蒜苗煮出来,那是美食中的美食。用香油炕出来的“凹子臭豆腐”,让人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据统计,每年淡季,泉丰村做“凹子豆腐”的有20多家,旺季,有40多家。做“凹子豆腐”,家家都赚了钱,全面步入小康生活。

如今的泉丰村,“凹子豆腐”年产值超2000万元,小豆腐成了大产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云南日报》曾多次报道“凹子豆腐”。

我和驻村工作队的伙伴们常想,如何在“凹子豆腐”的深加工和知名度上再作些文章,让“凹子豆腐”走得更远,这既是我们驻村工作队员的愿望,也是村“两委”和村民们的愿望。

来源:曲靖日报

编辑 陈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a6lK4QDdm.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