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回首月中看百年之际,回首“狂人”来时路|社会科学报

《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从学界到媒体都有一些研讨活动,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100年前的《狂人日记》第一次采用“鲁迅”笔名,它的诞生就是“鲁迅”的诞生。虽然鲁迅自己和其他人都说过《狂人日记》在1918年5月发表后并没有立即引起什么反响,但
原标题:百年之际,回首“狂人”来时路|社会科学报《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从学界到媒体都有一些研讨活动,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100年前的《狂人日记》第一次采用“鲁迅”笔名,它的诞生就是“鲁迅”的诞生。虽然鲁迅自己和其他人都说过《狂人日记》在1918年5月发表后并没有立即引起什么反响,但还是在一年之后逐步迎来了它巨大而漫长的影响史和接受史。今天再说《狂人日记》是对封建礼教和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深刻揭露,自然也没有什么错,但是这样的笼统说辞不但已经成为了失去思想批判力的固化套语,而且有意无意地延续着以概念化和说教化捧杀鲁迅的“老谱”。百年之际,蓦然回首“狂人”来时路,真不知道改变的是狂人还是吃人的大哥或是赵家的狗,还是那一轮依旧凄凉的月光?原文:《百年之际,回首“狂人”来时路》作者|广州美术学院李公明“吃人”·看客谈《狂人日记》,绕不开的话题首先是“吃人”,无法回避的是如何从“吃人”的隐喻和寓言中反思百年中国。小说全文约4700多字中有24处提到“吃人”。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历数到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再到徐锡林(即光复会的徐锡麟)被炒食心肝,揭露中国人如何“吃人”无疑是这篇小说的第一关键词。百年之后重读《狂人日记》,有专家说还是要细读文本,我很同意。从文本中选出某些句子,无疑也是一种细读的方法。如果要从《狂人日记》中选出10个句子,可以是这些:1.“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2.“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3.“凡事须得研究,才能明白。”4.“从来如此,便对么?”5.“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6.“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7.“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8.“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9.“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10.“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这些都是金句,引用率也是较高的。但是还有一些句子的意涵更深,比如:“现在晓得他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吃人的人,什么事做不出;他们会吃我,也会吃你,一伙里面,也会自吃。”“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着血舐。”“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不管如何摘录,核心恐怕都离不开“吃人”;如前所说,“吃人”肯定是《狂人日记》的第一关键词。在“吃人”之后,我认为第二个核心主题就是看客,虽然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这个概念。——“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他也毫不奇怪,不住的点头。”“都出去!疯子有什么好看!”……这不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看客”吗?!鲁迅的狂人就是冲着“看客”而来的。但是他最为不解的是,“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反抗,反而也要吃人,难道是真的“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这样的问题不也是百年中国之问吗?“忧愤深广”1919年鲁迅在写给傅斯年的信中说“《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是不应该的。”说“幼稚”,指的是“吃人”这个主题吗?究竟是自谦还是当时的真实自我反思?过了16年之后鲁迅再说这篇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究竟是此时的想法还是对当年的追述?鲁迅的“狂人”当然不同于果戈里的“狂人”,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区别就是鲁迅的狂人是最有中国历史特色的;无论到哪里,在狂人背后的永远是中国四千年的吃人历史。所谓的“忧愤深广”,是积历史与现实、制度与人、现代性与国民性等忧患意识而成的惊悚与愤怒,当然不可能是“幼稚”的。作者在序中说狂人“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其实并没有真的疯了。狂人的心理活动异常丰富,敏感、多疑、回忆、联想绵绵不绝,情感跳跃、激烈,疯话中的语言格外惊悚、锋利,所有这些都具有强烈的个体生命意志。异常敏感的心理和看上去不无逻辑的受迫害心理(他们为什么议论我、看着我笑?我和他们有过什么仇?……),以及清醒的理性主义态度(“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这是“狂人”的另一面:既是迫害狂,更是叛徒与强者——在身在普遍“吃人族”中既不想吃人,也不想被人吃了。但是狂人最后还是绝望了,最关键的一击是在回忆中发现自己也可能“吃”过妹妹的“肉”,终于明白在这个吃人族的国度中没有谁是嘴上没有血腥的。于是最后只能发出近乎哀鸣的追问:“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狂人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救救孩子”。全篇小说有十二处用了省略号,是表达狂人内心的恐惧、惊疑、呼喊之无以名状的强烈修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省略,所反映的也正是鲁迅内心难以名状的忧愤之情。真正令鲁迅感到绝望的是新生与死亡其实就在一步之隔,跨出去就是中国的新生、民族的大幸,他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所有人都畏缩不前、不愿和不敢跨出这一步:“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这也是百年中国的“天问”,狂人若地下有知,还会大喊“救救孩子”吗?还有,鲁迅如果在今天会如何写《狂人日记》呢——或者说,他还会写吗?仍然很接地气在鲁迅研究中,“句子现象”应该是鲁迅思想的影响史、接受史中的重要议题,是鲁迅与100年来的中国更真实、更普遍的联系。鲁迅不是以他的全集、他的思想中的复杂性与人民的精神史连结在一起,而更多地是以他文章中的句子走进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甚至夹进了我们的日历之中。“文革”时候的红卫兵喜欢“痛打落水狗”,七十年代初“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时候喊的是“永不休战”;到了我们读大学的时候,作为历史系七七级学生,我们拿着“暂时做稳了奴隶”来与老师讨论中国史观。更不用说那篇《纪念刘和珍君》,我们总是被那些句子呛得涕泪横飞:“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长歌当哭……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思想界一直有朋友对鲁迅持有反思的态度,我认为其中很多都很有启发性。但是这些反思与批评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鲁迅的很多言论直到今天仍然很接地气。在我看来,小说中最大的一抹亮色是狂人的笑,“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义勇和正气。老头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这勇气正气镇压住了。”说到底,在反抗邪恶的“吃人”的斗争中,审美正义是政治正义被碾压之后最后的一星火焰。说到审美,我想起了美术中的《狂人日记》。这个学期我在讲经典选读课,作业之一是让学生用视觉图像的方式重现经典的意义。可惜的是在这一期的经典选读中没有鲁迅和他的《狂人日记》,没有办法在它100周年的时候重新给狂人造像。以前有不少艺术家画过《狂人日记》的插图,或者以“狂人”为创作主题,我认为著名版画家赵延年画的《狂人日记》插图中有些是极为深刻的。比如那幅“如何按得住我的口,我偏要对这伙人说”,一只手强行捂着狂人的嘴巴,狂人不屈地昂起头颅,双目怒睁,双手正用力把对方的手掰下来,整个就是一部视觉的言论抗争史。最后那幅“救救孩子”,几乎占满画面的浓黑(夜幕或是黑沉沉的大山?)之下,狂人高举双手仰天呼喊,颇有舞台效果的画面传达出狂人微弱然而却是悠长的回音。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16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官网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WwGb5Br43.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