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角落:你不知道的“糖”——是怎么悄悄改变世界的?_加糖_英国_蔗糖

按说中国人的饮食,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江南人现在就很甜,无锡人做红烧排骨、小笼汤包、油面筋塞肉,能甜得人发腻。 但是宋朝就未必如此。 《梦溪笔谈》里说:“大业中,吴中贡蜜蟹二千头。又何胤嗜糖蟹。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

按说中国人的饮食,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江南人现在就很甜,无锡人做红烧排骨、小笼汤包、油面筋塞肉,能甜得人发腻。

但是宋朝就未必如此。

《梦溪笔谈》里说:“大业中,吴中贡蜜蟹二千头。又何胤嗜糖蟹。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

我一听“蜜蟹”二字,只好感叹重口味真是没底线,蟹都能蜜了,想象其味都满嘴发麻。

古代人没有蔗糖时,就以麦芽糖或蜜糖来取甜味。麦芽糖就是饴,东汉明帝驾崩,马皇后成了马太后,大臣疑心她要专权,太后就说,咱以后,含饴弄孙——含着麦芽糖逗逗孙子,这就能过日子了。

罗马帝国时期,甜品单里大多是新鲜或干透的水果,以此取甜。

有种说法是,唐朝的《西阳杂俎》里头,已经提到过冰与奶制品混一的玩意,叫作“酪饮”。

宋朝时,大家也习惯类似东西叫作“冰酪”,可能那就是冰淇淋的雏形。

但法国人相信,冰淇淋是美第奇嫁到法国之后,才真正进入文明世界的一那就天晓得了。

用蔗糖最早的,应该是印度人。

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东征,在印度发现有人嚼甘蔗

取甜味,觉得有趣,便想法子移种。

蔗糖提取不易,所以人类历史上大多数时候,砂糖的供应不顺畅。

中国北方以前砂糖珍贵,所以老阿姨们有时爱喝口糖水不是广东糖水,就是白糖加热水。

清朝到民国,北京有冷饿在路边的“路倒”,好心人救起,先问茶房要一碗热糖水。

甜,好喝,有热量,许就救得回一条命来。

英国人喝茶加糖之疯狂,就不用多说了。

好玩的是,英国人嗜糖,不只在茶。

亨利八世的时代,英国人刚能够稳定地获取糖,于是什么东西上都放:煎鸡蛋,加糖;炖肉,加糖;葡萄酒里,加糖;土豆烤完了,加一勺子糖;绿叶蔬菜上,加一勺糖。

吃得起糖的人会牙齿发黑,普通人为了显得“咱也吃得起糖”,也会特意染黑牙齿一一到这地步,简直就是神经了。

甜味曾经是个政治问题。

跟英国人有关的糖危机,发生过两次。

一次是19世纪初,英国人跟拿破仑打仗,拿破仑打不过英吉利海峡,便搞经济封锁,英国人一生气,也不给欧洲大陆供蔗糖。

拿破仑御下的大陆诸国要哭了:一口甜的都吃不上!

德国人这时跳出来:咱有甜菜,可以榨糖,让蔗糖去死吧!

一结果德国经济靠此崛起,实在是意料之外。

葡萄酒发酵,酒精度和糖分此消彼长。

南欧惯例,像葡萄牙、西班牙和南法酿葡萄酒,都喜欢加酒精强化,提前终止发酵,导致葡萄酒甜浓醉人,但这种喝法,法国北部的人就不大喜欢。

德国人喝啤酒,嫌麦酒太甜,加了啤酒花,得了其中的清爽苦味才过瘾,反过来还要嘲笑:波兰这群胖子,就是爱喝甜烧酒,个个都是大冬天长个酒糟鼻子!

如此,口味甜不甜,在欧洲像个阶级问题。

大概在欧洲人的概念里,爱喝甜饮料的,就是劳工阶级;爱吃重糖甜品的,都是小孩子家。

福塞尔的《格调》里认为,现代社会,下等人才会迷恋甜味。

关西饮食清淡些,果子也做得细巧;

关东口味厚润,于是从山梨县的信玄饼到东京浅草寺的人形烧,都是麻薯为里,外面厚厚层黄豆粉。

京都有名的果子店表屋吉富,创于18世纪末,给京都公家做了两百多年和果子。

其出品配料上,也无非老老实实的“樱渍”和黑糖”。

同样,阿拉伯人以前喝咖啡确实经常不带糖,但人家也不是空口白喝,而是配椰枣,东正教徒如俄罗斯人,喝不加糖咖啡和不加糖茶饮时,惯例甜面包、蛋糕、蜂蜜摆一桌。

浴区大概可以这么说:上等人觉得,甜味经常显得女性化、脆弱、下等、世俗、不够高雅,能尝得苦味才显得品位非凡、耐得住寂寞等,但抛去一切形而上的想象,我们普通人类本性的DNA里,还就是喜欢甜的东西。

今天的内容介绍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关注我,了解更多资讯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意见

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

部分图片自网络搜集 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ArpEPQZw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