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的人陈衍宁:“我是一个虔诚的人。”

“写实是画画的初衷,我会用一生去付出。” ——陈衍宁 一向以传统文化自负的英国人,却热烈地赞美着一个来自东方的油画家,半年间请求他绘像的名单排至40多位。 作为美国肖像画中心的专属画家,陈衍宁已接受过美国、英国及其他国家许多杰出人物的委
原标题:陈衍宁:“我是一个虔诚的人。”“写实是画画的初衷,我会用一生去付出。”——陈衍宁一向以传统文化自负的英国人,却热烈地赞美着一个来自东方的油画家,半年间请求他绘像的名单排至40多位。作为美国肖像画中心的专属画家,陈衍宁已接受过美国、英国及其他国家许多杰出人物的委托绘制肖像。声名显赫的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总裁RichardBranson和国际流行化妆品连锁店BodyShop女老板AnitaRoddick以及加里福尼亚州州长威尔逊都选择陈衍宁为他们造像;曾三进白金汉宫为英国女王夫菲力浦亲王造像后,后又应邀赴白金汉宫为英国女王绘像。陈衍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布面油画203×117cm1999年1987年,美国人在纽约第一次看到了来自中国的油画作品,在《中国当代油画展》那幅巨型的宣传海报上,印着的是陈衍宁的《母与子》,美国艺术杂志“SUNSTORM”亦选它作为同期举行的纽约世界艺术博览会专刊的封面并作介绍……画面中那个质朴的山村母亲,怀抱幼儿,爱怜流溢,在抱满一怀的幸福中自觉拥有了全世界。画家以刀代笔,在画布上恣意刮涂推拉,以写实的造型及充满幻彩的趣味,表现那来自一脉血缘的原始喜悦。画展成功,美国商人在曼哈顿市中心办起了赫夫纳画廊,专门经管中国油画,掀起一阵中国油画热。告别闹市的繁华,重回宁静的校园的陈衍宁正忙于准备在纽约举行的个人画展。陈太太偶然在一次义卖中,得到一把檀香扇,它唤起了陈衍宁无数童年的回忆,激发了他创作怀乡题材作品的灵感。陈衍宁开始创作「檀香扇系列」。“檀香扇”一画以大片黑背把黑发黑衣虚化,再将少女的脸、手和扇实之,少女手中的檀香扇,薄如蝉翼,剔透玲珑,画家把无限对称的重覆线条寓含在一个精雕细缕的半圆里,形成一种东方的节奏,这种大虚大实的对比,造成一种色彩、视觉的张力。当英国商界名人Anita在曼哈顿参观陈衍宁的个人画展时,对此画一见倾心,临赴机场前的5分钟,她一口气买下陈衍宁的3张作品带回英国,同时也把陈衍宁的魅力带到伦敦。1990年,陈衍宁荣获英国肖像画比赛大奖,全因阿妮坦送去陈衍宁的《檀香扇》参赛。按照规定,得奖者要为英国当代杰出女性造像,陈于是赴伦敦为英国著名歌剧歌唱家苏珊造像,完成后正欲回美,却接到通知说另一杰出女性对原指定的另一得奖画家所画的肖像不满意,指名要求陈衍宁为她赶绘另一幅肖像,她就是英国大名鼎鼎的女演员珍妮.阿丝(JaneAsher)。一人为两个杰出名人作画,并同时发表在英国“时尚”(VOGUE)杂志上,陈衍宁自然成为了这次大赛的焦点,名字一刹那传遍伦敦的艺术圈和社交界,且一发不可收拾,盛名直播英皇宫,英女皇及其王夫也指名道姓请陈进宫造像。在美国和英国肖像画界取得的巨大成功,使陈衍宁画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自由。陈衍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肖像当陈衍宁的肖像画在欧美赢得盛誉的时候,人们在他的画作中感受到一种潜在的诗情画意。那藏在气质里、含在品味中、映在意像间的东方神韵,显然来自他中国传统的艺术修养。陈衍宁檀木扇陈衍宁少女和扇 布面油画 60×42cm2000年陈衍宁2004年作白纸扇·檀木扇127×147.5cm陈衍宁2006年作帷幕即将升起122×178cm陈衍宁2010年作暗香盈袖陈衍宁2010年作良辰陈衍宁1945年生于广州市。1965年广州美院油画系毕业后,到广东省文艺创作室工作。1978年调入广东画院从事专业创作。1986年赴美留学,1988年由美国奥克拉荷马市立大学艺术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此画原名《阿芳医生》,参加1974年全国美展时改名为《渔港新医》。渔港新医作者:陈衍宁材质:画布油彩规格:138×98.3cm创作年代:1973年收藏:中国美术馆作品描绘了一位朴实健壮的女“赤脚医生”手提防病凉茶为出海归来的渔民们送药上船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他们热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文革”期间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卫生路线”的背景下,于农牧渔第一线直接为群众服务的乡间卫生员(当时称“赤脚医生”)成为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的新生事物。《渔港新医》带有这种时代的印痕,并成为彼时的代表作。把具体的“阿芳”肖像改为类型化的“新医”也是当时的普遍作法。但作者还是尽量按照艺术的规律,以较为坚实的油画写实技巧,在渔港繁忙热闹的气氛中。塑造了一位颇具生活真实气氛的女卫生员形象。她有力的双手和赤裸的脚,展现出渔家妇女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而充满稚气的脸也是显然具有渔家姑娘泼辣、热情、善良的特征。那条采色花边的处理,避免了概念化的造型,而增加了地方色彩,体现了女性爱美的天性。陈衍宁的名字早在七十年代就为中国画界所熟知。他的作品不断在全国美展上出现,而在一九七四年的全国美展上,他的油画作品《渔港新医》则得到画界的普遍好评。那时,人们已经注意到,陈衍宁是位多面手,他主攻油画,也画水墨和连环画。他有很全面的写实造型能力,也有一双观察敏锐而细致的眼睛,他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他有纯真的心灵和精湛的构思能力,能巧妙地将生活现象提炼为感人的艺术形象。早期工作生活照左二写生照(右二)陈衍宁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172.5×294.5cm1972年四十年代出生的陈衍宁,作为当代中国第四代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七十年代中期崛起,成为这一代艺术家中的佼佼者。时代赋予这一代花家地使命,是继续完善中国写实油画艺术,把西方古典油画语言的精神和技巧全面地吸收过来,使之在中国的土壤上茁壮成长。因为二十世纪中国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和苦难,一代代艺术家的理想遭到无情的挫折和毁灭。以徐悲鸿、林风眠为代表的第一代人因没有实现创作油画的宏篇巨制而抱憾终生;以董希文、王式廓为代表的第二代油画家的艺术才智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三代油画家丧失了最可贵的十年,在文革之后他们意气风发地急起直追,但已有创作精力和革新锐气开始消灭之迹象。时代呼唤第四代和第五代人的出现。陈衍宁、陈逸飞、陈丹青、程丛林、罗中立等一代新人应运而出,为中国油画界增添了无限生机。陈衍宁1987年作桂林山水陈衍宁1989年作陈衍宁1987作中国英雄—岳飞油画在欧洲已经是古老的艺术门类,从西方前卫的艺术观念看,当前专门讨论油画创作这个课题,已经不合时宜。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还要不要发展油画,特别是写实油画在八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在中国画界有过争论。虽有前卫勇士们的激烈反对,大多数人仍然坚持要扶植和培养包括写实风格在内的中国油画艺术。理由是:社会之所以需要艺术,主要是基于艺术创作所反应的视觉观念和方式,游离于大众审美观念和思维的拓展,从而也有益于社会的变革。就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说,包括写实风格在内的油画艺术所体现的观念,所运用的表现手段,对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其中的文化精英来说,在审美领域内仍有扩大视野、开拓观念的作用,还有可能为中国本土传统艺术的革新,提供参照和借鉴。中国社会不仅要接触西方油画的原作,而且还需要本国艺术家创造的油画作品。因为由中国艺术家创造的油画作品,在引进欧洲人发明的手段、方法的同时,会从本民族文化的根底,从传统的审美观念和从现实生活的体验出发,为含有浓烈西方特色的油画增加新的东方色彩。这是在移植西方艺术过程中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不仅反映出我们民族的广阔的胸怀和自信,也反映处我们民族的智慧和才能;这种再创造既丰富了我们民族艺术的宝库,也为世界艺术的更为多姿多彩,为油画语言的拓宽作出我们的贡献。陈衍宁为自己的成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执著的追求。当年,无个性抽象派艺术一度风行画坛,急欲与“世界现代潮流”汇合的躁动心态使不少国内同行轻视技巧技艺,急功近利寻求成名捷径,且振振有词标榜前卫,而这时的陈衍宁却表现出异常的冷静,他发出“惊人不是哗众取宠,朴素也能惊人”的颇为“保守”的“宣言”,且以极大的兴趣更进一步地转向中国传统写意绘画的研习和创作中。在流派纷争的风潮面前,他执著于「厚积薄发」的信行,用心于“博采众长”的训练,坚持坚守艺术的真诚。今天,陈衍宁的油画艺术之所以得到西方社会的如此“厚爱”,被称作“真正跨越了文化与历史,蕴含着一种宇宙的和永恒的信息”(美著名艺术评论家丹尼斯语),并在他们的国度“恣意放纵”施展才艺,与他当年的坚持坚守不无关系。假如说,我们在中国前三代油画家的作品中,已经看到他们取得的初步的但却是可贵的探索成果,那么在第四代人陈衍宁、陈逸飞、陈丹青等人的写实油画创作中,可以看到他们更为自觉的追求。他们在接受西方写实油画的精神和技巧的同时,努力把东方艺术的神韵融入其中。不用说,他们从前辈画家的探索中吸取了养料。他们有了更高的起点。他们在没有见到西方古典油画原作的情况下,油画技巧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而一旦他们走出国门,大量观摩原作,油画语言的运用就更为娴熟自然,而东方神韵也随之更为强烈。从陈衍宁走过的艺术家历程来看,八十年代初是他油画艺术的一个转折期。从那时起,他逐渐从文学性和情节性中解脱出来,更为注意发挥油画本体语言的潜力;他也逐渐从理想美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更加注意发掘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美。在《绿韵》、《母与子》、《憧憬》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生活、对描绘对象朴素真挚的感情;看到坐着对油画造型、色彩语言为醉为痴的迷恋,也可以看到坐着所崇尚和追求的真善美统一的艺术观。读他的作品,似一股清新的质朴沉实之风迎面扑来。陈衍宁油画艺术的进步是中国油画变革成果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场变革中,他是一位稳健的探新者。出自于他对艺术的认识,他的修养和气质,他走渐进的路,用扎扎实实的劳动完善写实油画语言。即使在注重发挥油画艺术本体语言、重视形象本身感染力的过程中,他也审慎地避免走“纯绘画”的道路。他的不少作品仍然悄悄地保留了某些暗示人物身份、经历和性格的因素,也就是说没有完全抛弃文学性和情节性,而是把它们融入绘画形象的语言之中。我以为,这是符合陈衍宁艺术个性的一种文学选择,也是他的肖像艺术的风格特征之一。这一特征,也一直随着他近几年来的新作。从八十年代中期起,陈衍宁到国外进行艺术交流、深造和工作。在和国外艺术广泛的接触中,随着视野的开阔,胆识也随之增大,尤其在他的肖像艺术得到英国和美国的承认和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大概也是在这时,他对早就被自己视为座右铭的名言“厚积薄发,博观约取”理解得才更为深刻。这几年的油画创作,他在刻画人物形象生动性的同时,更强化自己的风格,更自觉地追求气势和意境,因而作品更为大度和整体。他画得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自由,这是在国际艺坛显示出来的自信和自由,弥为珍贵。他接受许多订件,在这一类作品中他的艺术个性仍然十分鲜明。身在异乡,他更加怀念故土。他的不少新作,画他记忆中的人物、事物和地方,表现出浓厚的中国文化情结。他笔下的南方女性,娴静、温柔、有内在的魅力。他没有被商业化的艺术市场埋没,却要用自己的艺术征服笼罩在商业气氛下的人们。他的这种执着于艺术的精神,也值得人们钦佩。陈衍宁为自己的成功付出了艰巨的劳动。他作画勤奋,素有“画牛”之称。几十年来,他练就了坚实的造型基本功。他的素描不仅画得准确生动,且有自己的追求。作品中迷人的轮廓线和结构美,常使人为之叫绝。在色彩上,他花功夫最多,他善于以刀代笔,用刀的刮涂、堆、拉产生特殊的趣味。他灵活自然地运用色彩,用较少的颜色创造丰富的色彩效果。他注重笔触和笔势美,注重色调和和谐与优雅,注重画面境界的创造。他的油画创作无疑是得益于他的中国画的修养。陈衍宁十分重视绘画技巧和技艺的完善。他视技巧、技艺的完美是艺术创造的重要条件。这大概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也是他能在西方肖像画坛打开局面的重要原因。我们冷静地观察当代西方艺术,在惊叹前卫艺术家开放的意识和观念以及他所探新的勇气与胆识之余,也不能不看到他们当中不少人由于执迷观念和行为而陷入难以自拔的绝境。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复杂,其中轻视技巧、技艺是不可否认的原因之一。艺术家只凭观念,不掌握技艺,何以创造艺术,而掌握成熟的技艺,岂是一蹴而成的事?脑袋、心和手的脱离,观念和技艺的脱节所造成的弊端,在西方艺坛已暴露无疑。陈衍宁的油画艺术之所以为此得到西方社会的“厚爱”,和陈衍宁之所以能在哪里“恣意放纵”地施展自己的才智,也与此不无关系。陈衍宁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语不惊人誓不休,艺术要有强烈的魅力方可惊人,但惊人不是靠哗众取宠,朴素也能惊人,米勒的《拾穗者》就很惊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景波回忆,陈衍宁的这篇文章发表于1982年,在当时众口—词以观念争新奇的声浪中,他的观点有些保守之嫌,但这样倔强的宣言反映出他坚定信守艺术真诚本质的人格和画格。陈衍宁相信艺术创作最根本还是坚实的技巧功底,“创意任何人都有,但没有深厚的技法根底,任何创意都发挥不出来。”美国著名艺术品评论家月尼斯韦曼评价陈衍宁:“西方观众往往惊叹其画面的精确与绘制的功力,但更钦佩其作品渗透的那种精妙的东方韵味”。陈衍宁作品中的南方女子,宁静温婉,蕴含着幽雅、清丽、真纯的东方韵味。如《檀香扇》系列,《月亮门》系列。局部局部陈衍宁不热衷于观念艺术的语言,也没有使用千奇百怪的材料,但他的肖像画作,却弥漫着一种眩目的光感,表现出真诚的力量,或折射出对象最为吸引人的理想化的一面。声名显赫的实业巨子如斯,无忧无虑的少年亦如斯。在海外立足的中国油画家面临艺术市场的考验更为严酷,生存和市场的压力可以毁掉一个天才,也可以造就真正的艺术家。陈不讳言其重视艺术市场对自己作品的反应,画作可以是「商品」,但首先必须是以艺术价值放在第一位的“商品”。局部陈衍宁2010年一日之计局部陈衍宁等待蓝天2006年作陈衍宁今夕是何年177.5×117cm2009年作陈衍宁远山的风采147.5×127cm2005年局部身在异乡功成名就,陈衍宁对故国的怀念更加难以创舍。他的不少新作,画他记忆中的人物和事物,表现出浓厚的中国文化情结,充满怀旧情怀。其笔下的南方女子,恬静温婉,蕴含着幽雅、清丽、真纯的东方韵味。《檀香扇》系列、《月亮门》、《仲夏夜》、《少女寻梦》、《方市行》、《中秋夜》和《对影》等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自1993年以来,陈衍宁的这类作品都参加了克里斯蒂国际拍卖公司(佳士得公司)的中国油画拍卖,价值一直在前五名以上。陈衍宁2008年作南窗陈衍宁1998年作女儿的老师尺寸:101×101cm陈衍宁2009年西窗声动陈衍宁2000年作静思少女127×122cm陈衍宁2009年作昨夜星辰陈衍宁2010年作雪芹弄筝陈衍宁深夜陈衍宁2009年作远去的风华陈衍宁慈禧陈衍宁红番色彩(印第安人晚会)陈衍宁在水一方陈衍宁仲夏夜的微风122×71cm×3陈衍宁白藤湖上陈衍宁夜紫鸢陈衍宁陈衍宁2011年作夏至陈衍宁架电线个性谦和沉静的陈衍宁,和别的追求新潮的艺术家很不相同,生活有规有律,画室收拾井然。他用他的专注和潜心印证着「朴素也能惊人」的真理,国际艺术研究会副主席郑胜天教授如斯评价其人及其画作:它不是海滩上呼啸而去的潮头,但却是大洋深处一颗耀眼的明珠。编辑微信:pinghuaklqn官网:http://pinghua.me/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XRw14kJrJb.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