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萧条时期美国人民曾经如何过苦日子?大萧条时期再回眸

20世纪30年代,有人问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是否有别的历史时期可以和“大萧条”时期相比。凯恩斯答道:“有,那就是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而且持续了四百年。” 将大萧条与中世纪相提并论,可见大萧条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是多么巨大。的确,对于西方世界尤其
原标题:美国人民曾经如何过苦日子?大萧条时期再回眸20世纪30年代,有人问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是否有别的历史时期可以和“大萧条”时期相比。凯恩斯答道:“有,那就是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而且持续了四百年。”将大萧条与中世纪相提并论,可见大萧条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是多么巨大。的确,对于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来说,大萧条时期可谓是极其绝望和艰难的一段岁月。虽然大萧条并没有像中世纪一样持续四百年,但是它的确给美国和西方世界的主要经济带来了空前的绝望,并对美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人都知道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也听说过大萧条,但你可能想象不到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的危害有多大,大萧条到底是有多萧条。美国历史学家艾伦•布林克利在其著作《美国史》一书中为我们还原了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的面貌:失业、流浪、贫困、幻灭……失业与救济在工业化的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一些城市由于失业率太高而基本陷入瘫痪。1932年,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失业率达到50%,阿克伦市达到60%,托莱多市达到80%。大多数美国人一直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失业和贫穷是个人失败的标志。尤其许多成年人为他们的失业感到深深的羞耻,失业的无助对传统的男性是一种挑战。失业的工人一天一天穿梭在街道上寻找着根本不存在的工作。越来越多的家庭求助于州政府和当地公共救济系统,只求不被饿死。但是这些在20世纪20年代只为少数贫困家庭提供服务的系统,完全没有准备好满足这么多的需求。在许多地方,救济系统直接破产倒闭。私人慈善机构试图补充公共救急系统,但问题之多也远远超过他们的能力范围。州政府在对失业人员的帮助上感到了压力,但是税收和其他收入一样在下降,州政府官员们不想再增加已经很吃紧的财政预算压力。因此城市出现了这样的惨状:在红十字会和救世军门前,人们排起了长队等待救济。成千上万的人在垃圾桶里翻找,或是等在饭店厨房的外面希望得到一些剩饭残羹。将近200万人,大多数为年轻人,来到马路上,乘着货车往返于一个又一个城市之间,过着像流浪汉一样的生活。贫苦的农民1929-1932年间,农业收入降低了60%,三分之一的美国农民失去了土地。另外,南部和西部的大平原农业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之一。从1930年开始,从得克萨斯向北到南、北达科他的大片地区成为了“干旱尘暴区”,降雨量持续下降,伴随气温上升。旱灾持续了十年,把原本富饶的农场变成了沙漠。虽然面临着这些灾难,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经济仍然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过低导致种植者们得不到一点利益。结果,许多农民像许多城市失业者一样离开了家园,去寻找工作。尤其在南方,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不管是白人还是黑人,游荡于各个城市之间,希望找到工作或是得到施舍。干旱尘暴区的成百上千的家庭来到加利福尼亚等地,他们发现这些州的生活状况比他们离开的地方更好一些。这些人作为农业移民,以微薄的工资从事采摘和收割工作。全国上下,营养不良和无家可归现象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医院里因为饥饿而死的人更是不断增加。许多人在城市边缘用锡铁罐、废木片、破木箱和残砖破瓦搭成窝棚,以此为家。许多无家可归的美国人到处流浪,睡在铁路货车、城市公园、地铁车站和新建的地下水道里。妇女的工作状况经济危机在很多方面都强化了妇女应该待在家里的普遍观念。多数男人和许多女人都认为工作是男人的事。更有人坚持只要丈夫有工作,女人就不应该出去找工作。但是,这种已婚女性不能在外工作的传统观念并没有将女人们束缚住。尽管受到公开指责,20世纪30年代,无论是单身还是已婚妇女都出来工作了,因为他们以及她们的家庭都需要钱。事实上,最大的女工团体就是由妻子和母亲组成的。在大萧条末期,参加工作的妇女比大萧条开始时的数量增加了20%。但黑人妇女却因为家佣女工需求量大幅减少而大批失业。20世纪30年代,有将近一半的黑人妇女处于失业状态。尽管如此,20世纪30年代末,黑人妇女的就业率达到了38%,而白人妇女只有24%。这是因为黑人妇女不管是已婚还是未婚就业率本就比白人妇女高,但这并不是自愿的,而是出于经济的需要。家庭分裂大萧条时期的艰难岁月同样给美国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那些习惯于20世纪20年代生活水平稳步增长的家庭,突然发觉自己陷入了未知的世界中。这样的情况使很多家庭不得不放弃在20世纪20年代所发展的消费形式。妇女通常重新开始给家人缝制衣服,开始在家里做饭而不是出去买食物。其他的妇女还开办了家庭生意,她们帮助别人洗衣服,出售烤食,出租房子等。许多家庭还容纳了远方的亲人,父母和孩子住在一起或祖父母和孙子住在一起。但是大萧条也影响了家庭的凝聚力。虽然离婚率下降了,但主要是因为对某些家庭来说离婚的费用太高了。更常见的是非正式的家庭分裂,特别是失业的男性因为自尊心或无法养家的压力而抛弃家庭出走。同时,结婚率和出生率也降到了19世纪初的水平。价值观的变与不变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的价值观似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不过在某些方面,经济危机削弱了美国传统的“成功伦理”。许多人开始向政府寻求帮助,许多人指责贫困是公司企业、国际银行家和“经济保皇主义者”等的过错。但是,经济大萧条最终没有太大破坏人们的成功伦理。大萧条的受害者表现出对经济体制的愤怒和排斥。然而,大多数人还是怪罪自己。20世纪30年代,对于其他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美国人对失业的消极反应还令人惊讶的。许多人对失业感到颜面无存,因此闭门不出。同时,数以百万的人们仍热衷于自我安慰,他们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会重新获得发达和成功。戴尔•卡耐基在1936年出版的自我辅助手册《如何交友及影响他人》是近十年销量最好的书籍。全书的指导思想是个人进取不仅是通往成功之路,同时也是改善自我、适应环境的最佳途径,也是按他人的观念和理想调整自己的最好途径。通俗文学和新闻出版通俗文学和新闻出版大多重在反映大萧条时代的社会政治思想。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新闻出版物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巨大的理想幻灭感和逐渐加深的激进思想。当然并不是所有出版物都具有挑战性或争议性。当时最受欢迎的书籍、杂志与受欢迎的广播节目和电影一样,都具有逃避现实和浪漫奇想的性质。20世纪30年代,两部最畅销的小说都是以早期生活为背景的浪漫史诗:玛格丽特•米歇尔的《飘》和赫维•艾伦的《风流世家》。主要的杂志把焦点集中在时尚、风景、艺术上,而不是国家大事。1936年最受欢迎的摄影刊物《生活》是美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杂志,阅读量超过其他任何刊物。它的一些文章探讨了政治问题和大萧条时期的经济环境问题,而且比与其竞争的杂志篇幅都多。同时它的精彩摄影也非常受欢迎,生动地展现了体育比赛、剧院表演、自然风光和重大公共设施建设的景象。其他大萧条时期的作品则坦诚公开的挑战美国大众文化的主流观念。在大萧条的前几年,一些最重要的文学作品揭露了美国人艰难空虚的生活状态。例如,纳赛尼尔•韦斯特的《寂寞芳心小姐》,描写了一名专案作家被向他求助的人们的悲伤所淹没的故事;杰克•康罗伊的《被剥夺继承权的人》是对煤矿工人艰苦生活的严酷描述;詹姆斯•T•法雷尔的《斯塔兹•朗尼根》刻画了一名迷茫而坚毅的工人阶级年轻人。尽管经济大萧条冲击了美国社会和文化,但并没有彻底颠覆它们。资本主义制度幸存了下来,一度受损却从未受到真正的威胁。受到广泛认同的物质主义和个性发展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但从未瓦解。30年代的美国人比20年代的美国人更注重唤起社群感、慷慨和普通人的尊严。他们比以前更能接受政府、商业甚至个人领域的改革实验。但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美国生活方式”(30年代第一次引起广泛共鸣的短语)一直是经济绝望的漫长岁月中坚定的信念。这次大萧条是美国经受的一次大挑战。事实上,尽管美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但也经历了许多风雨和挑战,当然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和辉煌。历史学家艾伦•布林克利将美国所有的挑战与辉煌写进了《美国史》一书。《美国史》讲述了“地理大发现”至今的美国历史,以政治史为经,以经济史、文化史为纬,兼采新文化史、跨国史等多种崭新视角,展现了美国从诞生到成长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历程。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而且叙述流畅、生动活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美国通史。对美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一读这部《美国史》,领略“美国往事”的风采。-版权信息-编辑:子水黄泓《美国史Ⅱ》《美国史》作者:[美]艾伦·布林克利著藤校首选,畅销半个多世纪的美国通史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Zewb9xEKr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