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家月刊旅行家7月刊|亲爱的小孩,请珍惜这份好奇

亲爱的小孩,请珍惜这份好奇 前些日子与一位朋友吃饭,他刚刚从一家待遇优渥的教育机构辞职,在此之前,他一直负责这家机构的英国海外游学部。最终促使他辞职的原因,并非黑白颠倒和时时需要面对突发状况的工作状态,而是他对自己所做的事产生了怀疑:父母
原标题:旅行家7月刊|亲爱的小孩,请珍惜这份好奇亲爱的小孩,请珍惜这份好奇前些日子与一位朋友吃饭,他刚刚从一家待遇优渥的教育机构辞职,在此之前,他一直负责这家机构的英国海外游学部。最终促使他辞职的原因,并非黑白颠倒和时时需要面对突发状况的工作状态,而是他对自己所做的事产生了怀疑:父母花好几万块钱,把孩子送到千里之外,本以为会是一场精彩的异文化交流和碰撞,而事实上,可能在孩子心里连涟漪都没有泛起。这家教育机构在业界名气不小,游学业务也做了超过10年,内容包括到贵族学校插班、住进外国人家里、游览城市名胜,每个点都契合百度百科上对“游学”的定义,那到底哪个环节出错了呢?我想或许从一开始就错了,市面上的游学产品琳琅满目,却唯独缺少对孩子愿望的考量。而孩子,才是这场异文化碰撞的主角啊。他们被动地来到一个陌生环境,有的甚至连基本的语言关都没有过,就要开始像成人一样与世界战斗了,这种体验感应该并不好受吧。野蛮生长,并不等于简单粗暴啊。在成为父母前,我也发誓等有了孩子,要将所有最好的都倾囊相付。直到自己真正有了孩子,才发现所谓的“最好的”都不过是从自己利益出发的自说自话。现代的中国式游学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从诞生之初的猎奇、趋之若鹜,到现在的“看上去很美”,也很好地折射了中国人旅行观的变化。那什么样的游学是好的呢?我想,最基本的准则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用大人的思维去量度孩子的童年,是多么可笑。阿啃老师说,旅行是对世界束缚的克服,只要我们的好奇心尚在,只要我们的追索之心尚在,旅行就对我们构成永恒的召唤。游学亦如此,学习的原动力便是好奇,任何一个游学项目要先珍惜孩子的这份好奇,然后才能谈探索、求知、思考。当然读万卷书也能满足这份好奇,但若只有阅读,我们看到的仍是扁平的世界。在旅行中,孩子可以完成与环境的互动,吃不同的食物、说不同的语言、见不同的人、理解不同的行为,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口建立与这个世界的更高级别的联系。就像少年李白的“南穹苍梧,东涉溟海”、孔子的周游列国。同时,父母也有自己的所得,除了改善亲子关系,自己的成长也变得连续和快速起来。所幸我们处在很好的时代,越来越多新兴的游学产品出现了,不再是旅行社、教育机构主导,而是教育家、文学家、设计师、画家、博物学者、戏剧家等等更多层面的人投身到游学中来,并把教育理念融入到各个领域,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内在的一致性,以及世界的多面性也由此显现出来。在一个人的童年时代,一次好的游学,便像是帮助阿基米德撬起地球的那个支点。愿每一个人都能在恰当的年纪找到这个支点。新中国式游学,原力觉醒旅行,认识大千世界,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对孩子,亦不例外。发现未知,遇见美好,在好奇驱动之下的永恒求索。当下的游学,在这一点上,与传统并无二致。但令我们兴奋的是,越来越多的新中国式游学正在蓬勃生长中,博物学者、戏剧教育家、户外探险家、人类学者、画家、经济学家投身到游学之中,将教育的视野建立在最为核心的价值之上,不断地让孩子们在满足好奇的同时,又生发新的好奇,在这不断的发现与体验的循环中,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得以激发,思维理性不断得到加强,一个孩子终于从其襁褓之中,逐渐迈开他探寻世界的步伐。毕竟只有在自由中,教育才是可能的。野蛮其体魄,高贵其精神,健康其心灵——这是全人教育的概念,也是游学的意义。【数据分析篇】●数读中国式游学●●中国历史上的游学人●●亲子游学的困惑●旅行家杂志7月刊专题|新中国式游学原力觉醒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冯祎王冰贺兰张子健设计|史诺陈洋刘畅●Content●【博物篇】把自然还给孩子,总共分几步?【戏剧篇】戏剧美育,生活处处有戏【生态篇】让孩子眼里有自然【生活篇】逛菜市场,路过别人的生活【生存篇】活着,不一定会生存【艺术篇】孩子的艺术,将是无声无息的生长【博物篇】把自然还给孩子,总共分几步?●郑洋●“博旅文化NatureCulture”公众号创始人。致力于自然博物教育,综合培养孩子知行合一的自然博物阅读、自然观察、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博物出行观,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早在16、17世纪,欧洲的探险家们就在皇室、贵族的委托下,到世界各地搜罗珍稀生物。正是当时近乎疯狂的掠夺和收集,让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飞速发展,走进了知识时代。今天,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里,物质过剩的同时,孩子们却渐渐患上了“自然缺乏症”。以“识鸟兽之名”为目的的自然博物旅行,似乎正是一个好途径,重新唤起孩子对自然的好奇和喜爱。【戏剧篇】戏剧美育,生活处处有戏●陈淑华●大山派戏剧艺术中心主创。希望引导孩子通过戏剧美育发现自己,感知世界,建立同理心,探索多样化及一切可能性,拥有勇敢的实验精神。“我们相信人人都有戏。不管大人孩子,生活里都有戏。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的舞台。”大山派戏剧艺术中心创始人之一的陈淑华说,他们希望从生活里的素材去呈现戏剧,戏剧就应该在生活里。做游学对他们而言正是戏剧应用的方式。【生态篇】让孩子眼里有自然●舒泥●天下溪人与草原工作室发起人,长期在牧区帮助牧民保存和环境友好的生存方式。增加孩子对牧区社会的认知是生态游学营的目标。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和自然是有某些断点的,因为发现身边孩子有这样的需求,天下溪发起了带孩子去草原亲近游牧生活的想法。亲子游学的时间虽不太长,但特殊的环境却给孩子自然而然地带去了变化,一些以前看不到的自然界的细节慢慢走进了孩子们的视线。【生活篇】逛菜市场,路过别人的生活●倪欢●绿色光年发起人,剑桥大学发展学硕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科教委员会(CEC)中国专家委员。绿色光年环保服务中心创立于2016年,通过开展体验式、互动式的系列活动,致力于“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会传播”的公众教育。逛菜市场也能成为游学“爆款”?去年暑假,剑桥博士、绿色光年创始人倪欢在上海社区,试点了一个以逛菜场为主题的跨学科游学项目。在这位剑桥博士看来,新式的游学就是到其他人定居的地方去体验他们的生活,旅行中路过“别人的生活”最好的地点非菜市场莫属。在这里,可以观察到跟食物生产有关的经济规律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消费方式和行为,也能看到一座城市最具烟火味的生活现场。走,跟着剑桥博士逛菜市场吧。【生存篇】活着,不一定会生存●付永●DE未来训练营创办人。以生命教育为基础,以自然户外及社会为实体训练场,通过“系统课程”,帮助青少年实现人格的完善与成长。当遇到超过惯常生活的挑战和遭遇,我们是否还能应对?DE未来训练营创始人付永认为,“经历,尤其是在冒险的经历是最不一样的教育,对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在玩的过程中,让学习者在感受不到自己被教育的环境里,完成教育,那会是一种怎么样的教育呢?【艺术篇】孩子的艺术,将是无声无息的生长●郑苏倩●成都艺术宫少儿美术创始人。成都艺术宫坚持“大美术”的理念,即有宽度、综合、跨界的美育方式,通过孩子的美育,带动家庭成员去发现感受美,让艺术生活美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你有没有觉得艺术是件特小众的事儿?好像怎么都看不懂,只有那些学艺术的人才会涉及。可是,该怎么穿衣搭配算不算艺术审美?家里该怎么装饰算不算生活艺术?陪孩子参观美术馆算不算艺术修养?所以艺术其实很大众,但艺术素养的形成又是个漫长而多元的过程。成都艺术宫带着孩子们在佛像前静静地观察,在景德镇的作坊里触碰陶瓷,合适的引导后,孩子们的发挥让人心动。更多好旅行目的地|特色线路|旅行方式乡村|明日香村,日本人的心灵故乡海岛|新喀群岛,先天慵懒后天法式美食|符拉迪沃斯托克:餐桌上的统治力自然|巴丹群岛:台风的塑造艺术文化|洛杉矶:邂逅你的电影梦自驾|童话公路,追踪格林兄弟户外|斯里兰卡,朝圣锡兰象生活|趁风大,到海边音乐节去酒店|24小时,情迷滨海湾胡成|陇上行人黎幺|歌德:浪漫主义者的朝圣齐栋|在乌苏里铁路追寻阿尔谢尼耶夫胡成|陇上行人廖伟棠|漫游于新加坡的汉字天使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nd74Yz6Jb.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