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大书迷“我就是那种书迷,很伪的那种。”

许多“X迷”都会被冠上“伪”这一前缀,由此划分出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围绕着真真假假嘴缠舌斗。比如,随着世界杯四年一度的开幕与谢幕,一大波“球迷”与“伪球迷”也潮来又会潮去;随着诺贝尔文学奖几乎每年一次的颁布与热议(当然啦今年没有……),鲍勃
原标题:“我就是那种书迷,很伪的那种。”许多“X迷”都会被冠上“伪”这一前缀,由此划分出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围绕着真真假假嘴缠舌斗。比如,随着世界杯四年一度的开幕与谢幕,一大波“球迷”与“伪球迷”也潮来又会潮去;随着诺贝尔文学奖几乎每年一次的颁布与热议(当然啦今年没有……),鲍勃·迪伦的“乐迷”与“伪乐迷”、石黑一雄的“书迷”与“伪书迷”也像候鸟一样,蜂拥而至又纷纷离去。这是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图书领域也如此。对于当下整日被各种电子屏幕霸占着双眼的现代人来说,读书一事愈发变得低频了,“书迷”成为了一种稀有动物,偶尔买书看书的人也会自嘲是“伪书迷”。“每次新书发布会,我这个伪书迷都会去凑凑热闹,买本书,签个名。”“有一种读者,他们常干一件事,在图书馆的书架前来回晃荡,手指尖划过书背,却半天未曾抽出一本,我就是那种读者,很伪的那种。”在这样的语境下,“伪书迷”遂变成了一个可疑的说法,其中既包括了一群真正的“伪书迷”,也隐藏了一大批游戏人间的“真书迷”。撰文|风小杨“伪书迷”:一个身份莫名的词汇何谓“伪书迷”?顾名思义,就是“假书迷”。在讨论“伪”书迷之前,需要界定一下何谓“书迷”。我们听说过很多关于书的故事,比如《聊斋志异》里爱书成痴、因书得妻又得祸的书生郎玉柱,比如《送东阳马生序》里在严寒中“手指不可屈伸”却依然抄书不怠的宋濂,比如《偷书贼》里在纳粹的迫害下偷书成瘾的小女孩。他们都可以称之为“书迷”。书迷,或可称为书痴,这种痴迷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却又没有一个确定的阈值,有的只是存于人们心中的一种模糊的形象。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电视剧《聊斋》(1987)书痴篇剧照,“书中颜如玉”,书中女子一跃而出。一夕读《汉书》至八卷,卷将半,见纱剪美人夹藏其中。骇曰:“书中颜如玉,其以此验之耶?”心怅然自失。而细视美人,眉目如生;背隐隐有细字云:“织女。”大异之。日置卷上,反复瞻玩,至忘食寝。一日方注目间,美人忽折腰起,坐卷上微笑。——《聊斋志异·书痴》“书迷”可粗略分物质性书迷和精神性书迷两种,前者藏而少读,后者读而不居。再者,时代之风貌不同,则书迷的气质也大不相同。如今的书迷,可能更多地是流连于书店进行轻阅读的读者,而前溯几十年,书迷则更多地可能是徘徊于地下传抄群体中,所读者也大多是那些严肃的思辨类书籍和经典启蒙小说。《阅读史》作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译者:吴昌杰版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与此相对,时下语境中的“伪书迷”更多的是针对那些抛却精神本质,耽于物质占有的买书者们。书评君就此采访了一些读者和编辑朋友对于“伪书迷”的看法,发现了许多很有意思的定义:“什么,伪书迷?买书装饰墙的那种吗?”“因为工作忙碌,很多书买回来都没拆封,等到有时间看的时候却静不下来看,也许我就是个伪书迷。”“伪书迷是那种只在网站打折时凑单买书,收到后都不拆封的。只知道买书,不知道看书。更高级一点的,可能看书,但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伪书迷就是知识付费(知识传销)时代的伪读书人。”“伪书迷是对书或者说是对知识有无限崇敬,又没有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我觉得挺好的,书店就靠他们了。”“我是‘不看书的书迷’。小时候有段时间特别爱拿零花钱去买书,但买的书对于当时的自己来讲又太深奥乏味。可我就是喜欢看到满满一叠书的感觉。”这些回答中大多数的落脚点都是一致的,即在书的本质和形式两方面中,“伪书迷”更看重形式而抛弃本质。但也有一些定义指向了灰色区域,比如只买盗版而不舍得买正版书,宁愿看电子书也不买实体书,但却真的很喜欢看书。这似乎又将真伪“书迷”的定义引向了程度问题,那些不愿为书的物质形式付出更多代价的读者也被划入了“伪书迷”的阵营。“伪书迷是那些只买盗版而不舍得买正版书的人。”“我就是伪书迷,蹭图书馆,蹭书店,买盗版书,看电子书,我就是这样长大的。我对书唯一的占有欲就是在书店上班。我喜欢蹭书店,特别喜欢看读者坐在书店的台阶或地毯上。”“每次新书发布会,我这个伪书迷都会去凑凑热闹,买本书,签个名。”“有一种读者,他们常干一件事,在图书馆的书架前来回晃荡,手指尖划过书背,却半天未曾抽出一本,我就是那种读者,很伪的那种。”“我见过真正的伪书迷是那些天天说自己读过很多书,其实没见他买过一本的。”纪录片《书迷》(2018)剧照。点击图片查看《书迷》导演挪挪与你聊聊那些和爱书人有关的故事。“伪书迷”是否是个假命题?但也有读者对“伪书迷”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感觉不存在伪书迷,只有程度和方向的不同。买了不看,也不是伪。”“书迷还有伪的吗?现在能买书就算不错的了,确实没有全民阅读的氛围。”“如果肯买书,看或不看,都至少是帮助了图书行业吧,不算伪。”“买书和看书是两个不同的动作。不一定通读,摸一摸,闻一闻,也有幸福感。买与不买,看与不看,装与不装,亦都有程度上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心动的点和欲望的因由,我认为诚实对待自己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诚实就不谓伪。”他们的疑虑大多聚焦在“买”和“看”这两种行为之上,分歧还是出自“书迷”本身的定义上。到底单纯的买书藏书癖好算不算一种书迷,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是因人而异。《书史导论》作者:戴维·芬克尔斯坦/阿里斯泰尔·麦克利里译者:何朝晖版本:商务印书馆2012年5月另一种疑虑来自于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数量的评定,“如果以大量阅读并且涉猎各种经典来定义书迷,那可能99%都是伪书迷。”“书迷”的品质被假定为“大量阅读并且涉猎各种经典”,由此“伪书迷”成为了主导现象并成为一个假命题。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假定。首先,爱书者并不以“量”来衡定,比如有读者就说了,“爱书人的情感是深沉的,不以数量计算,不以金钱计算,更不以时间计算。”还有那么一些书迷,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外在的原因读很少的书,但却都读得很透很透。再者,爱书者不以内容为局限。所谓“书迷”,其实大多只是对某一类书痴迷,甚至,在“伪书迷”的概念里还存在一种因阅读爱好不同所造成的歧见,比如喜读思辨书籍的瞧不起那些读鸡汤畅销书的人。这种更加难以界定,谁说喜欢轻阅读者就不是爱读书的人,就是“伪书迷”呢?当书评君就问到一位常年买书、而并不每本都看的读者,他的回答是这样的:“我觉得‘书迷’并不高大,‘非书迷’也未必低矮。但‘伪书迷’并不只是一个折中概念,更包含一个‘伪’字,也就是表里不一,言行不符。求其表,说明在价值上是认可并推崇书的,但非要作伪呢,所差者一是‘行动力’,二是‘非真爱’,也就是说你心里到底是爱或不爱。这里就是题眼。”纪录片《书谜》(TheSecretLifeofBooksSeason,2014)剧照。当然,还有人也不同意。他们从另外一些角度对“伪书迷”提出了质疑。“迷,在我看来是注意力和兴趣的方向,同时所迷对象是书,即为书迷。表面看来,伪书迷就像是拿起相机假装在拍风景,实则在拍路边美女,也就是注意力和兴趣在书之外。另一方面,做一名书迷必然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某种需要。同样的,做一名伪书迷也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某些需要。如此看来,书迷和伪书迷也就只有形式的区别了。”“我实在觉得,用‘迷’来形容读书行为有些怪,歌迷有自己支持的歌星,影迷有自己支持的影星,球迷大多有自己极推崇的主队。书迷支持的是什么呢?影视、音乐、游戏,主要是满足审美的需求,能够给人带来愉悦。书呢,有一部分是心理慰藉,这个一般会转移到作者身上,有一部分是审美,更多的是求知,而书本身是一个求知的工具。对工具产生痴迷,这就有点怪异了。”“阅读原教旨主义”之可疑或许,比起讨论“伪书迷”到底存不存在更重要的,是讨论这背后的“姿态”问题。在出版和媒体领域、专家学者群体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打破高墙与筑起高墙的悖论。一方面,他们秉持着开放的心态欢迎广大读者进入他们的阅读场域,另一方面,他们却在自己和大众读者之间高筑起了一片篱墙。这种悖论甚至广泛存在于大众读者群体内部。一位在出版媒体行业工作多年的编辑读者说:“我最近越来越恐惧那些阅读的‘原教旨主义者’,觉得他们才是真正的伪书迷,譬如‘只看纸书,电子书是毒瘤’,譬如‘新书没必要读,要读就读经典’,譬如‘我看的这些才是书,看大冰的都是垃圾’,譬如‘看教科书不算看书’,等等等等,因为这些人虽然在读书,却没有读到书籍的真正精神内核:包容。”BBC纪录片《书香》(TheBeautyofBooks,2011)剧照。《星期日泰晤士报》的首席书评人约翰·凯里有一番话对此是个有力的注脚。“我们得承认,有些自诩为读书人的人,实际上搞了许多破坏。他们在公众脑海中把阅读与卖弄炫耀、附庸风雅联系在一起,吓跑了那些可能成为读者的人。还有一些专家编造出一些‘伟大的书’的清单,不断出版。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书单是列给谁看的?当然不是给人类看的。它们倒更像是发送给上帝的期末汇报,好让他老人家看看他的人间子民们是多么具有文化修养。”《印刷书的诞生》作者:费夫贺/马尔坦译者:李鸿志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读书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只闭门读书的人,我反而会劝他开门看看世界。读书读到痴了,那还不如不要读书。好的读书人(如果我们非要如此区分的话),身上除了书卷气,还应该有烟火气……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吃饭、喝水,吃到精妙的,也许能成为美食家,吃得粗糙的,囫囵吞枣,没时间吃饭的,难免吃点泡面、压缩饼干,于身体有害,却能充饥。”如果在这个意义上,讨论“伪书迷”似乎是无效的。在真正的爱书之人那里,并没有什么“读书改变命运”之说,读书就只是读书而已,是纯粹的生活,无他。既然我们问了半天,“伪书迷”依旧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无效问题甚至是伪命题,我们为何还要谈论它呢?无非是因为,如今真正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读书的时间被不断挤压,无论是做书卖书买书还是写书读书评书的人都变得越来越浮躁了。想到那么多的书借由无数的力量源源不断来到我们面前,却最终不过是沦为摆设或者像《过于喧嚣的孤独》里那些以废品的身份被打包焚烧的书籍一样变成了一纸飞烟,我感到有些小小的难过,不管这些书是一些怎样的书。讨论真伪书迷的问题,其实也是在思考所有与书相关的人,思考我们居于其间的烟火世界。本文系独家原创内容。作者:风小杨;编辑:西西。题图素材:《功夫》(2004)剧照。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上半年,我们选出了这60本好书拥有数千上万本书的人,都有故事可讲▼直接点击关键词查看以往的精彩~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lxr2JeJrk0.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