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生命状态俞敏洪:好的生命状态就是好的生命习惯养成

中秋佳节在即,品美文读好书!教育小新又要给各位送书啦! 品读这篇文章后,请各位读者在后台留言,谈谈自己看完这篇文章的感想,聊聊自己想看这本书的理由,另起留言留下邮寄地址和联系方式!教育小新将抽出十位热心读者赠送该书哦~期待您的留言! 活
原标题:俞敏洪:好的生命状态就是好的生命习惯养成中秋佳节在即,品美文读好书!教育小新又要给各位送书啦!品读这篇文章后,请各位读者在后台留言,谈谈自己看完这篇文章的感想,聊聊自己想看这本书的理由,另起留言留下邮寄地址和联系方式!教育小新将抽出十位热心读者赠送该书哦~期待您的留言!活在自己创造的生命状态里我一直相信命运是个变数,但这个变数需要命运的主人来创造;变好变坏,也需要命运的主人来决定。挥一下手,空气就会改变;命运,也会因为不同的意念和行动而改变。意念和行动创造出属于这个人的气场,气场的改变推动不同的人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些东西也许是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的,比如我们的基因组成、我们的家庭背景、我们的长相。这些东西是先天决定的,我们应该坦然接受。能够让我们的命运变好或变坏的,最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我们生长的环境,尤其是父母的影响;二是我们长大后自己选择的生命状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几乎可以打上一辈子的烙印,对孩子未来命运的走向也起到很大的作用。遇到好父母是一生的幸运,因为自你出生伊始,父母已经在塑造你,像雕刻家一样在雕刻你。如果父母积极乐观、心沉气静、乐善好施、习惯良好、好学精进,并从小培养孩子同样的习惯和性格,则孩子的成长过程根红苗正,长大后具备让生命不断前行的基本功,未来尽管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但整体上命运不会太差。当然,父母是否合格和是否有钱有势没有关系,我们看到过太多有钱有势的父母害惨了孩子的案例,所谓的好人家并不一定能给人好命。除了父母,人的命运好坏百分之八十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也就是说,我们不管处于什么年龄,都可以随时改变命运,人是活在自己创造的生命状态中的。我们经年累月,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创造了一种生命状态,然后不自觉地生活在这种生命状态里。这种生命状态就叫作命运。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生命状态。我们先冷静分析一下,生命状态的主题词是什么?哪些东西在阻碍我们变得更好?比如有的人做事,总是陷入琐碎,分不清什么最重要;有的人从来没有养成把东西收拾得干净整洁的习惯;有的人遇事焦虑急躁,不懂得冷静思考和处理;有的人内心充满贪嗔痴,生命如在迷雾之中。如果是在这样的生命状态中,我们的命运一定不会太好。其实好的生命状态就是好的生命习惯的养成。好的习惯养成需要努力付出,坏的习惯养成不费吹灰之力,所以一不小心我们就会陷入坏的习惯,比如好吃懒做、占小便宜、发泄情绪。坏的习惯对人的生命状态有百害而无一利,轻易将人的命运拖向黑暗,所以我们需要养成好的习惯。养成好的习惯,刚开始是痛苦的,比如读书、跑步都是要努力的事情,但只要坚持,好的结果自然显现,而最终得到的成就感和内心充实,以及命运的优化就是最好的福报。一个人可以从小的习惯改变做起,比如你本来一直板着脸,现在努力对每个人微笑,不久就会发现微笑的好处远远大过板着脸,慢慢微笑就会变成你的生命状态。这样的一件小事就已经在使你的命运有所改变。我自己的生命状态就是由我养成的一系列习惯所组成。我的勤奋来自我从小在农村生活的起早贪黑,我的阅读来自大学期间的自我鼓励和他人榜样,我爱收拾屋子的习惯来自内心对有条不紊的追求,我的团队精神来自从小喜欢和小伙伴打闹。这一系列的习惯构成了我的生命状态,这一状态又决定了我生命的走向。我深刻意识到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和走向有多重要,所以就力求自己不断向积极健康的习惯靠拢。当习惯变成一种生命状态后,就会产生喜悦,不做反而痛苦了。比如一个经常跑步的人要是几天不跑步身体就会难受,一个经常读书的人几天不读书就会觉得空虚。生命状态最终会反过来对你的生命进行再创造,这就是重塑命运。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就是要我们从源头上改变和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束手无策,坐以待毙接受命运的安排。大家都听说过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我们命运的改变也是一样的你生活和工作习惯的一点小小的改变,从长远看就能极大地改变你的命运。思想变得更包容一点,对待名利更豁达一点,把自己收拾得更整洁一点,零碎时间多利用一点,这样的点点滴滴会使你的命运逐渐改变,而且越变越好!让阅读展开你的丰富人生为什么要阅读呢?我觉得这就像问我们为什么要交朋友一样,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也是一种思想性的动物,而阅读是在孤独中跟思想和灵魂交朋友。因为任何一本书都是对作者思想情感和理念的某种反映,体现了他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人跟动物最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人拥有自己的思想,能延伸自己的思想,并且可以在思想之间进行无障碍的交流。有人说“我从来不看书”,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不看书就意味着你只能局限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所看到和听到的小范围世界之内。不管你有多么牛,哪怕走遍全球,你所看到的世界仍然是有限的。世界必须进行无限的延伸,才能让你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而看书可以让眼界得以延伸。常常有人问我,到底应该读什么样的书,也有人问我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是不是也算阅读。当然这也算是一种阅读。人在劳累的时候读读轻松的武侠小说,读读流行的情感小说,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但是阅读绝不仅限于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在我看来,阅读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叫作读有用之书,一类叫作读无用之书。什么叫有用之书?就是读完以后能让我们未来的生存变得更加容易的书。但是可惜的是,很多人一辈子只在读有用之书,这也成为很多人讨厌读书的原因,为什么?因为有用之书通常读而无味,例如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喜欢的教科书。但是有用之书对我们是有用的,道理也非常简单,不读有用之书是不行的。比如说,我从高中时就开始读各种英文书籍,精读、泛读、口语、听力、词汇,这些全是有用之书。有的时候,读有用之书还是我们走向无用之书的必经之路。人的一生要完成两件事情:一是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有用之书就是帮助我们提升自己实际能力的;而第二件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升自己整体的厚度、气质、情感和胸怀,而这些东西是有用之书不太容易提供的,真正能给出这些东西的叫无用之书。人的一生应该花更多的时间读些无用之书,读多了以后,它会改变你的气质和面貌,所谓“三日不读书即面目可憎”就是这个道理。有时我会觉得,我们玩微信和自媒体的过程有点像阿尔茨海默症,因为你根本没办法集中注意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情况,就是你在听一个人讲话的时候经常无法专注,而在想着另外一件事情;你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却在看手机上同学朋友发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所以我在开会的时候,跟人谈项目的时候,跟人交流沟通的时候,一般都会故意把手机放在另外一个地方,放在我够不到的地方,甚至放在另外一个房间。这样我就会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因为我知道,注意力集中是高效工作和深度学习的前提。读书也分为专注阅读和零碎时间的阅读,读重要的、需要你思考的书就更要有专注力,例如你可以拿出一个小时专门读某本书。除此之外,我还会把读书分成精读和泛读。如果我觉得一本书值得精读的话,我阅读的速度就会放慢,但当我觉得这本书比较一般,但我也能从中学到点东西,我会相对快速地阅读。泛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每读一本新书都是对你原本知识结构的补充。读了大量的书以后,你的情感、你的思想、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当然,人的创造力最终还是要通过行动体现出来,但是阅读是行动的基础。读书不是只读某几本书,而是读某几类书。第一类是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对未来有指导意义的书,不管是科技方面还是生活方面的;第二类是陶冶个人情怀的书,比如唐诗宋词;第三类就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哲学观的书,这类书以读懂和理解为目标。我认为,书大概读的就是这三类,其余的就是科技类、管理类的书,可以归到我说的有用之书中去。此外,你还可以读一些历史著作,知过去而走未来,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情况和喜好挑着读就可以了。以上就是我读书的一点体会。做一个有信心、有责任的人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达沃斯论坛上的演讲中讲述了自己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以及面向全球经济,中国未来会采取怎样的态度。演讲最后一段有这样“四个不要”:“遇到了困难,不要埋怨自己,不要指责他人,不要放弃信心,不要逃避责任,而是要一起来战胜困难。”习主席的这几句话是在呼吁全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渡过经济发展的难关,一起创造更新更好的世界。同时,我觉得这四句话用到个人身上,也可以成为指导我们生活和事业的金玉良言。一个人成为不埋怨自己、不指责他人、不放弃信心、不逃避责任的人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能够做到这四点,他就是一个自强、宽容、坚定并且有担当的人。这样的人在生活和事业上一定会作出出色的成绩来。如果我们的生活和事业顺风顺水,我们自然不需要埋怨、指责、灰心或者逃避。但谁能够保证我们的生活和事业能够一直顺风顺水呢?在路上,我们可能会犯错误,外部形势和人际关系也会不断变化。所以做任何事情,祸福相依、得失相交、毁誉参半就是必然的过程了。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就是说我们的一生,称心如意的时候少,伤心费神的时候多吧。遇到好事情,我们自然不会埋怨自己、指责他人。但遇到困境和障碍,比如两个人一起合伙做生意砸了,或者两人感情出了问题,我们最常见的反应就是要不埋怨自己,要不指责他人。指责他人是更加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遇到问题推卸责任是人的天性和本能。我经历了二十几年生意场上的分分合合,大部分情况下出了问题都会互相指责,我也没能免俗。埋怨自己也是常见的现象。人非完人,有的时候还会犯致命的错误。遇到这样的情况,有定力和自信的人一般都会冷静分析问题、设法解决问题,并努力做到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采取所谓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但有些人遇到问题后,不是寻求方法和出路,而是沉溺在困难和麻烦中,一味地否定自己,觉得自己再无出头之日,开始焦虑、痛苦、压抑,精神极端紧张,最后手里抓住的都是烦恼和纠结。信心是人的精神脊梁骨。如果一个人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就是他的精神脊梁骨塌陷了,整个人从此就再也挺立不起来。前途、事业、未来,这些美好的字眼,只有具备信心的人才会拥有。放弃自己就是放弃了这个世界上美好的一切,就像告别了阳光和空气,生命从此只是一具没有精气的骨架。信心不是来自于盲目,不是来自于狂妄。信心是在历经了苦难和挫折后,依然相信自己能够走向渴望的远方;信心是人生的一座灯塔,在迷雾中、黑夜里依然能够指明航向;信心是心底为自己留的一份火种,在寒冷的季节能为自己点燃红红的篝火。一个有信心的人,不会随便埋怨自己,更不会轻易指责他人,而是让自己和他人彼此温暖着继续前行。如果做到前面几点,那你就是一个愿意承担责任的人。承担责任需要勇气和担当,需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沉着。如果一个人遇到任何问题都先逃避责任,好事往前冲、坏事往后躲,那他永远是一个懦夫。懦夫从来不可能有广阔的天空,更不用说创造顶天立地的伟大事业。只有随时准备双肩担道义的人,才能够为自己趟出一片天地;只有愿意用身躯阻挡风雨的人,背后才会有坚定不移、忠诚不渝的追随者。敢于承担责任,是成为一个领导者的必要条件。让我们尽量成为一个不埋怨自己、不指责他人、不丧失信心、不逃避责任的人。能够做到这四点的人,世界是广阔的,事业是宏大的,心地是光明的。做到这四点的人,就具备了领袖的风采;做到这样的国家,就具备了大国的风范。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读书多了,并不一定就能变成智者;旅行再多,也不一定能变成行者。做事情的高度永远大于数量。数量再大,如果没有高度引领,就是堆砌而已。就像不管堆多少砖,都不可能变成美丽的建筑;写多少字,都不可能成为传世佳作。先要有建筑蓝图,我们的搬砖才有意义;先要有思想境界,写出的文章才有启发。为了让技能更加熟练,重复性的努力很重要,但人的一生如果只做重复性的工作,再努力也是在低层次上的浪费生命。我们当然要读书,而且要读很多书,但读书的目的是让自己的思想更成熟、眼界更开阔、思考更深邃。尽信书不如不读书,当然,不读书的人生一定没有高度。一个人经历再多,并不一定必然能看透人生。有太多的人一辈子受尽苦难,只能在苦难中沉浮,历经人生的波折,也只是在波折里挣扎。有人当了一辈子的和尚,背熟了很多经书,却依然是榆木脑袋、蠢笨顽劣,从来没有真正开悟过。读书、行走、经历都很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思考、总结、怀疑、反思、领悟能力,是一个人通过领悟走向更高层次的能力,到达豁然开朗的境界。人生的精彩永远是质胜过量。真正的高手并不一定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寸之间就能玩出大千世界。人,不能让自己变成工具和机器,不断重复一成不变的语言、行为和思想。人的成长过程应该像登山一样,尽管脚步是重复的,但实际是登高的,直至最后登上思想和觉悟的山顶,极目四野,心旷神怡。人所做的一切,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回来的时候,最好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只有这样,我们所犯的错误、经历的苦难、度过的岁月,才算真的有其价值和意义。(文章摘自《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俞敏洪著,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7月出版)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编辑:罗彦琳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oV6Mnp25rg.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