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文人大战在即,朱元璋却夸赞两个文人的文才,到底意欲何为?

马上就要打仗了,朱元璋为什么还有心思吟诗作赋?到底意欲何为? 文学漫谈第一百九十一期,点评的是徐渭(或无名氏)的小说《英烈传》。不是历史人物,不是影视剧人物,不是其他文学小说,请大家予以区别!欢迎大家吐槽,但是吐槽前,请先看下徐渭(或无名
原标题:大战在即,朱元璋却夸赞两个文人的文才,到底意欲何为?马上就要打仗了,朱元璋为什么还有心思吟诗作赋?到底意欲何为?文学漫谈第一百九十一期,点评的是徐渭(或无名氏)的小说《英烈传》。不是历史人物,不是影视剧人物,不是其他文学小说,请大家予以区别!欢迎大家吐槽,但是吐槽前,请先看下徐渭(或无名氏)的原著好吗?上回咱们说到,由于张士诚的进攻,力量弱小的刘福通的起义军,抵挡不住张士诚的进攻,开始向朱元璋求救。但是,不管朱元璋和张士诚谁最后获得成功,刘福通的起义军的势力,都会被消灭。只是,在朱元璋到来之前,刘福通的势力就已经被张士诚消灭了,没有让朱元璋背上罪名。虽然营救刘福通不成,但是毕竟朱元璋在当时,树立了较好的形象,以至于当别的弱小势力再次遇到强敌的时候,估计第一个想要求援的,就是朱元璋吧!但是,朱元璋本身,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那就是此时的朱元璋,正面临着张士诚和陈友谅双向夹击的窘迫。但是,作为朱元璋的军事,刘伯温一语道破天机。刘伯温认为,张士诚不足为虑,因为张士诚没有什么野心和魄力,倒是陈友谅野心勃勃,不得不防。于是,刘伯温建议,朱元璋要先攻打陈友谅,等陈友谅被消灭了,张士诚自然胆寒。于是,朱元璋接受了刘伯温的建议,开始带着大军前去征讨陈友谅。只是,在大战在即之际,作为最高统帅的朱元璋,却极力夸赞两个文人的文才,实在是与当时的情景格格不入。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在说原因之前,咱们先得弄明白,朱元璋到底夸赞了哪两位文人的文才。对此,在书中第三十五回《朱文正南昌固守》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太祖乘龙舟中,有王祎,宋濂、常遇春、李文忠等在侧,太祖叹说:“秋江人目,忽起壮怀,卿等可作一词,以记秋江之景。”王祎援笔而就,……太祖看毕赞道:“直写出秋江景色,极佳,极妙!”宋濂亦赋诗一首……太祖大悦,说:“浙江才士,二人不相颌顽。学问之博,王祎不如宋濂;才思之宏,宋濂不如王祎,各成其妙。”两人俱赐帛五匹。看到没,这是在前往征讨陈友谅的路上,朱元璋忽然诗兴大发,便让身边的人,就着眼前的景色赋诗。而成功获得朱元璋称赞的这两位文人,就是上面这段文字所说的王祎和宋濂。但是大家都知道,在乱世当中,文人的作用,真的不如军师和将领来的重要,那为什么朱元璋要在此时大力赞赏这两位文人呢?在虫子天下看来,原因可能如下:第一个原因,朱元璋也知道,此时自己与陈友谅的势力悬殊过大,此次出征,未必能取得全胜。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紧张和忧虑,想借此缓解大家心中的紧张感。第二个原因,此时朱元璋的势力,基本上在以金陵为中心,以浙江为大本营的范围之内。虽然朱元璋节节胜利,但是可用人才已经开始捉襟见肘。而王祎和宋濂,又是浙江一带的文人名士,朱元璋希望通过重赏这两个人,来带动浙江人才的归附的速度。第三个原因,则是显示出朱元璋的御人才能。王祎和宋濂的文章,在朱元璋看来都不错,那么最终的结果是,“学问之博,王祎不如宋濂;才思之宏,宋濂不如王祎,各成其妙。”这样一来,朱元璋既指出了两个人的不足,也赞赏了两个人的优点,使得王祎和宋濂都欣然接受。这就是朱元璋的御人技术。第四个,其实也是朱元璋在利用这件事,做着战前动员的工作。通过奖赏王祎和宋濂,朱元璋是想告诉大家,不论是谁,只要是做出对朱元璋有利的事情,朱元璋都会进行一视同仁的奖赏,不管你是将军,还是士兵。所以,不得不说,朱元璋真的是一个很厉害的人。那么接下来,在《英烈传》当中,还有哪些你没注意到的有趣的故事呢?咱们下回再说!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虫子天下,看更多有态度的原创文学点评!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oV6M3z9mwg.html

(0)

相关推荐